
新双峰客户端10月10日讯(通讯员 周伟华)在双峰县杏子铺镇,涟水的涛声滋养了代代儿女,也孕育了以实干书写传奇的科研先驱。向震泽,这位从乡野走出的冶金专家,用半生深耕铸就技术丰碑,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殊荣,以及自1991年起享受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家乡镌刻下科技报国的鲜明印记。
1930年,向震泽生于杏子铺镇一个普通农家。涟水畔的农耕岁月,既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性,也让他对"淬炼"二字有了最初的体悟——正如家乡的铁器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器,人生亦需磨砺方可成才。年少的他常在煤油灯下苦读,望着窗外的星空立下志向:要靠知识改变命运,为国家做实事。凭借过人天赋与刻苦精神,他成为村里首个考入名牌大学冶金专业的学子,带着乡邻的期望,踏入了钢铁冶金的未知领域。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向震泽投身冶金科研一线。彼时我国冶金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高温合金材料更是制约高端制造的"卡脖子"难题。他主动请缨加入冶金部重点攻关项目,扎根实验室与钢厂车间,开启了与高温、炉火为伴的科研生涯。为突破镍基变形高温合金棒材研制瓶颈,他带领团队扎根抚顺、长城等钢厂,白天蹲守车间记录数据,夜晚在简易工棚里分析参数,常常几昼夜不合眼。
历经三年攻关,向震泽主导的"特种合金材料制备及工艺优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创新性解决了合金成分偏析难题,使材料力学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直接应用于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当年便创造经济效益超五百万元。1987年,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成果荣获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评审专家评价其"为我国特种冶金材料国产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获殊荣并未让向震泽停歇。他敏锐察觉到炼钢过程中铸坯质量控制的短板,又牵头开展"连铸坯二冷区优化技术研究"。通过上千次冷态试验,他摸清了喷水压力、喷射距离对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提出的新型冷却方案大幅提升了铸坯内部质量,降低废品率达30%。这项成果于上世纪90年代初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被广泛应用于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年节约生产成本数千万元。
1991年,凭借在冶金材料与工艺领域的突出贡献,向震泽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单。这份荣誉背后,是他对科研的极致坚守——在那个检测设备匮乏的年代,他靠肉眼观察炉口火焰颜色判断温度,用手工计算优化工艺参数;为获取第一手数据,他曾冒着高温在转炉旁连续值守48小时,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又被炉火烘干,留下层层盐渍。同事们都说:"向老的实验室里没有捷径,只有'笨功夫'和真学问。"
功成名就的向震泽始终心系故土。每次返乡,他都会特意绕路看看儿时就读的村小,为母校捐赠图书和仪器。面对晚辈请教,他常以"铁要趁热打,人要趁年轻拼"的朴实话语勉励后生,用自身经历诠释"科技报国不必远走,立足本职即是担当"的道理。
如今,虽已步入耄耋之年,向震泽仍时刻关注冶金行业发展。他的书房里,泛黄的实验记录本与崭新的行业期刊整齐排列,见证着一位老科学家对事业的赤诚。从涟水之畔到钢铁熔炉,他用炉火淬炼初心,用乡音铸就科技华章。这位杏子铺镇的骄子,早已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成为家乡儿女心中"扎根大地、仰望星空"的精神标杆。
一审:阳思
二审:王宏毅
三审:刘郁鑫
总编:刘颂阳
责编:阳思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曾超群在双峰县调研: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 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李基联主持召开十三届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
李基联调度信访、维稳、综治与“两网合一”改革工作
《党建》杂志点赞双峰县委《抓党建强基层 谋发展惠民生》
李基联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王文红率队赴广西开展招商考察
李基联调度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李基联:健全完善蔡和森红色精品思政课体系 让革命故事口口相传 让红色血脉代代赓续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