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大讲堂上,省委书记用这两个字寄语全省党员干部
2025-11-16 00:28:41          来源:观潮的螃蟹 | 编辑:李娟 |          浏览量:190
11月15日,2025年第11期“湘江大讲堂”在湖南省委党校举行,著名湖湘学者、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唐浩明应邀作专题讲座。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省政协主席毛万春参加。(详见红网时刻新闻《2025年第11期“湘江大讲堂”举行》

▲11月15日,2025年第11期“湘江大讲堂”在省委党校举行。
现场聆听了讲座的观潮君发现,本期“湘江大讲堂”虽是在周六的例行安排,但有几个鲜明特色,其中重点强调了两个字:“拙”“诚”。
两个“少见”与两个关键“字”
讲座中,唐浩明以“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为题,通过引述周敦颐、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先贤的理念和实践,生动阐释了湖湘文化体现的“拙”“诚”精神底色,帮助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湖湘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梳理新闻发现,这是唐浩明第二次客“湘江大讲堂”。
2023年11月,唐浩明以《家风清正 福泽绵延——湖湘文化中的家教家风》为题,在“湘江大讲堂”作专题讲座。
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讲座,还有今年9月20日,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郑佳明以“湖湘文化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为题,进行讲授。
“湘江大讲堂”如此密集安排同类主题,实属少见。
比较少见的,还有11月15日这期“湘江大讲堂”的相关安排。
除了现职省领导,省直各单位、驻长省属本科高校、省属企业相关同志,省委党校有关班次学员等现场参加外,还以视频形式,在各市州设分会场。
“湘江大讲堂”开设以来,会场“扩大”到市州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省委主要领导现场发表讲话的情形,同样少见。
在唐浩明重点讲述“拙”“诚”之后,沈晓明交流了学习体会。
沈晓明说,“拙”“诚”二字不仅是对湖湘文化特征的历史概括,也是时代要求。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拙”“诚”的精神底色,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推动全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沈晓明的讲话,重点强调了“拙”“诚”二字。
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
在讲座中,唐浩明讲述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拙”“诚”。下面是观潮君在现场整理出的笔记。
对于湖湘文化的特点,人们有很多表述,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忍不拔等等。这些当然都是湖湘文化中有目共睹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在别的地域文化里也有明显体现。
比如被湖南人津津乐道的敢为人先,广东人似乎更认为这是岭南文化的最大亮点。所以,我们需要对湖湘文化的特点有一个清晰认识。
至少有一个色彩,可以称之为湖湘文化底色中的重要元素,那就是“拙”“诚”
湖南地处偏僻,历史上贫瘠落后,民生艰苦,民风倔强霸蛮。湖湘学术朴厚笃重,敦本务实。千百年来,正是这种民风与学术,孕育了湖南人的“拙”“诚”群体品质,并深深地浸润着湖湘文化的方方面面。
▲岳麓书院。
最先向世间公开宣示拙的理念的,是周敦颐。
他专门写了《拙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短短四十个字,从言论、行为、道德、结果四个方面,赞扬拙而贬斥巧。最后总结为拙能使社会风清气正,天下安顺。
周敦颐的《拙赋》与其《爱莲说》一道,是影响中华民族世道人心的两篇重要文学作品。作为他的同乡,湖南人更深受他的影响,也更容易接受他的以“拙为特色的“诚的理念。
600多年后的王船山,隐居山林四十年,在物资匮乏、一无名二无利的困境中,苦心孤诣地著书立说,以最笨最拙的方式彰显他对信仰对学术的忠诚。
王船山说他一生的为人是“养拙自守”。
▲衡阳船山文化园的王船山雕像。
同样,魏源在二十年的幕僚生涯中,就像他的字号默深那样,将自己默默地深沉于书册史料中,协助林则徐、陶澍、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以“拙”“诚”的心态艰苦探索国家的富强之路。
为近代湖南提供最大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力量的这两位先贤,以“拙”“诚”的理念与行动,深刻影响了忧国忧民的湖湘志士。
在近代,由于各种机缘际会,湖湘文化的巨大能量得以暴发。
近代湖南最大的一件事情,自然是湘军运动。
曾国藩曾为这场湘军运动作过一番总结,他说湘军之所以能成事,靠的是“拙”“诚”
“拙”“诚”在军事上的体现,就是“扎硬寨,打死仗”。
▲位于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富托村的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还认为,“拙”“诚”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性。
正因为这样,他主张以拙胜巧,以诚胜伪,甚至认为“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
这里的“拙”,不是指智商低,而是指不投机取巧,不欺蒙拐骗,不偷懒耍滑,不走小道抄近路,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盈科后进、一步一个脚印,遵守自然法则,相信只有勤劳血汗得来的成果才是长久的。
它与人们所倡导的精神专注、持之不懈、实实在在、不假不二、表里一致、不背诺言、不忘初心、目标坚定、矢志不渝等诚的理念完美对接,融为一体。
曾国藩又将这种“拙”“诚”比之为愚公移山。他在湘军高层中常常提到愚公移山。
在曾氏看来,愚公移山与“拙”“诚”,遵奉的是同一理念。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词,后来以《愚公移山》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图源:共产党员网
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也以愚公移山这个词,来表述他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闭幕式报告中,毛泽东向代表们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号召全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大山。
拙看起来像是愚笨,其实不是。这一点,老子早就说过“大巧若拙”。所以,拙才是真正的巧,而且是大巧。
“拙”“诚”其实是中华文化中的大智慧。
湖南强调“拙”“诚”的意涵
围绕“拙”“诚”二字,从专家主讲,到省委主要领导强调,其中含有深意。
这是关键时刻的一次思想再动员。
据报道,11月11日,沈晓明在省农业农村厅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时,提到了“拙”“诚”。
他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抓整改,发扬湖湘文化“拙”“诚”的精神,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确保有效衔接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仅仅过了4天,“湘江大讲堂”再次就“拙”“诚”精神作专题讲座,并将讲座“扩大”到市州层级,体现了湖南决策层对“拙”“诚”精神的高度重视。
▲“拙”“诚”是湖湘文化精神底色中的重要元素。(邹麟/摄)
为什么这个时候强调“拙”“诚”?
当前,全省正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需要真抓实干、脚踏实地。
从大背景看,今年是推进“十四五”收官、谋划“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之年。
收官之际,不排除少数人为了漂亮的数字、速成的政绩,产生“抄近路”的想法,这本质上是“巧”的诱惑。
从更大的现实来看,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步入“无人区”,传统经验模板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前进方向很多时候无先例可循,面对真矛盾、硬问题时,就可能出现“不敢、不愿、不想”碰硬的“滑头”心理。
此时,正需要“拙”的定力和“诚”的担当。
▲湖南常态化开展“走基层、找问题、想办法、促发展”活动。
这是对湖湘文化的一次创新性传承、创造性转化。
正如唐浩明所说,湖湘文化精神底色中的重要元素,就是拙、诚。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拙”“诚”精神与我们党历来强调的实事求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二者在认知基础层面都反对主观臆断,实践层面都强调行动验证,价值层面都追求真实价值。
“拙”“诚”是“实事求是”的人格基础和伦理前提,而“实事求是”是“拙”“诚”精神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方法论延伸和实践体现。
一个“伪”和“巧”的人,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当然,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可能会陷入“蛮干”,把热情用错方向,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高悬在岳麓书院讲堂前的“实事求是”匾额,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图片来源:湖南大学)
因此,从文化塑造维度来说,发扬“拙”“诚”精神,是将湖湘文化中的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激活。
正如沈晓明所说,“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要继续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拙’‘诚’的精神底色,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这样一来,能为新时代湖南发展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
这是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作为的一次深切寄语。
弘扬湖湘文化的“拙”“诚”精神,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方向与路径。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谋事创业的“总开关”。
在2023年8月召开的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就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进行了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
▲2023年8月29日至30日,湖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在长沙召开。(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湖南这次利用“湘江大讲堂”,弘扬湖湘文化中的“拙”“诚”精神,既是对正确政绩观的一次新注解,也是对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再强调再部署,饱含着对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作为的深切寄语。
对全省党员干部来说,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急不躁,坚持“拙”,舍得下“笨功夫”,把工作做实、做细,久久为功,确保发展成果经得起检验。
另一方面,要以“诚”之心忠于使命,直面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敢于动真格,敢啃“硬骨头”,即便过程痛苦,也要为了长远发展清除障碍。
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越是靠近终点的时候,越要稳住定力和脚步,既要避免急功近利,也要避免长久坚持产生的畏难情绪。
发扬“拙”“诚”精神,就是为了确保我们既能“跑得稳”,又能“跑得久”。

责编:李娟

来源:观潮的螃蟹

热点专题
时政要闻
精彩推荐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