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5年第11期“湘江大讲堂”在省委党校举行,著名湖湘学者、省作协名誉主席唐浩明应邀作专题讲座。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省政协主席毛万春参加。

11月15日,2025年第11期“湘江大讲堂”在省委党校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本期“湘江大讲堂”以视频形式举行,各市州设分会场。参加学习的还有现职省领导,省直各单位、驻长省属本科高校、省属企业负责同志,省委党校有关班次学员等。
唐浩明曾在2023年第8期“湘江大讲堂”上,以《家风清正 福泽绵延——湖湘文化中的家教家风》为题,为现场党员干部讲授了一堂内容翔实、生动有趣的家风教育课。省领导听课,唐浩明这堂家风课给了党员干部什么启示
今天再次走上“湘江大讲堂”,唐浩明以“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为题,通过引述周敦颐、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湖湘先贤的理念和实践,生动阐释了湖湘文化体现的“拙”“诚”精神底色,帮助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湖湘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唐浩明。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俊 摄
湘伴君现场聆听讲座,整理出了一份唐浩明的讲课笔记,与大家分享。
湖湘文化究竟有什么特色?人们有很多表述,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毅顽强、勤劳忠诚等。
这些都是湖湘文化中有目共睹的特点、是湖湘文化中的重要内涵。但这些特点,在别的地域文化里也有明显的体现。
比如,敢为人先,近代许多新的思想都来自沿海一带,广东人似乎更认为这是岭南文化的最大亮点。再比如,坚强顽毅、勤劳忠诚,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群体品格。
湖湘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比较起来,应该有属于湖湘一带水土的精神底色。在这种精神底色基础上的心忧天下、敢为领先、经世致用、顽强坚毅等等,才能称之为湖湘文化。
这个精神底色是什么?那就是“拙”“诚”。“拙”就是朴拙,“诚”即内心真诚。“拙”“诚”就是以朴拙的方式,彰显真诚的内涵,或者说,内心的真诚,通过外在的朴拙体现出来。
北宋中期出生在道州的周敦颐是湖南本土出现的第一位大学问家。他最先以坚定自信的态度向世间公开宣示“拙”的理念的。

道州濂溪书院。何红福 摄
周敦颐为人实在,别人说他拙。他说,不错,我就是拙,我不喜欢巧,而且我也为世俗太巧而忧虑。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拙赋》。短短四十个字,从言论、行为、道德、结果四个方面,赞扬拙而贬斥巧。最后总结:拙能使社会风清气正,天下安顺。
周敦颐创立的濂溪学派以“诚”为核心,他认为“诚”是宇宙本源,是一切规范行为的根本。濂溪学派经过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的继承光大,成为主导中国封建社会中晚期主流政治的“程朱理学”。
明清时期思想家王船山,是湖湘学术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以“养拙自守”。王船山隐居山林四十年,在物资匮乏、一无名二无利的困境中,苦心孤诣,著书立说,以最笨最拙的方式彰显他对信仰对学术的忠诚。

衡阳县曲兰镇湘西草堂,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船山晚年的居所。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怡然 摄
魏源同样秉持拙诚之道。他说,“拙之而反得”“虽拙而巧”。在他20年的幕僚生涯中,就像他的字默深那样,将自己默默地深潜于书册史料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以拙诚的心态艰苦地探索国家的富强之路。
为近代湖南提供最大的思想资源与精神力量的这两位先贤,他们拙诚的理念与行动,深刻地影响了忧国忧民的湖湘志士。
19世纪中下叶崛起的湘军集团,将湖湘文化拙诚的精神底色涂抹得浓墨重彩。这个以书生领兵为特色的军事集团,中高层将领大多出自湖湘各个书院,深受笃诚务实的湘学熏陶。
新宁人江忠源是以拙诚取信江湖的大侠士,他以“三归客殡”的义举赢得社会敬重。回乡后,他成立湘军的前身楚勇,抗击太平军。
左宗棠晚年抬棺出关,誓言“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他把这种理念用拙诚的方式,提升到天地正气的崇高境界。

左宗棠雕像。 通讯员 摄
彭玉麟恪守“以寒士出,以寒士归”的承诺,连续6次推掉像安徽巡抚、漕运总督、兵部侍郎、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等这样的要职。
胡林翼放弃优渥选择,赴艰苦贵州任职,剿匪缉盗,兴修水利,清理诉讼,倡立义学,总结出“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的心得。
曾国荃更是奉行“扎硬寨、打死仗”,并以这一最为笨拙的方式赢得胜利的事实证明拙诚的功效。
曾国藩曾为这场湘军运动作过一番总结,他说湘军之所以能成事,靠的就是拙诚:“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李建新 摄
曾国藩还认为拙诚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人的品性,所以他说:“能常葆此拙且诚者,出而济世,入而表里,群材之兴也,不可量矣,又岂仅以武节彪炳寰区也乎!”有了拙诚的品性,什么事都可以办好,又岂止是赢得武功而已!正因为这样,他主张以拙胜巧,以诚胜伪,甚至认为“天下之至拙可胜天下之至巧,天下之至诚可胜天下之至伪”。
正因为湘军众多首领都奉行拙诚理念,当这支部队成了胜利之师的时候,拙诚或愚公移山,便以一种共识被接受,又经深层累积,遂成为近代湖湘文化中一层抹不掉的浓厚精神底色。
拙诚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近代湖湘志士。
谭嗣同变法失败后,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黄兴策动和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屡次冲锋在前;蔡锷以区区8000人迎击几十倍于己的敌军,成了再造共和的功臣。

谭嗣同故居。资料图
曾国藩又将这种拙诚比之为愚公移山。在他看来,愚公移山与拙诚,遵奉的是同一理念,践行的是同一方式。
深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毛泽东也经常以愚公移山这个词,来表述他“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精神。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议闭幕报告中,他向代表们动情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号召全党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搬掉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大山。他说,只要我们共产党人真心实意这样做,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中国人民。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此召开。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超 摄
有人会质疑:诚好,伪不好,这当然是对的,但你能说巧不好,拙还好些吗?
巧本身并非不好。巧妙、巧思、灵巧、巧匠等,都是好的意思,但“巧”有时会导人于歧途,这就是王船山所说的没有“以道御巧”的缘故。
人们常常看到下面这些字眼:乖巧、讨巧、机巧、巧诈、巧言令色、使乖弄巧……这些都严重背离了“诚”,也就是背离了人类社会最为看重与珍惜的品德。于是,与“巧”相对应的“拙”,便这样胜出了。
这里的“拙”,当然不是指智商低,而是指不投机取巧,不欺蒙拐骗,不偷懒耍滑,不走小道抄近路,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盈科后进、一步一个脚印,遵守自然法则,相信只有付出勤劳血汗得到的成果才是长久的。
“拙”与人们所倡导的精神专注、持之以恒、实实在在、不假不二、表里一致、不背诺言、不忘初心、目标坚定、矢志不渝等诚的理念完美对接,融为一体。
这种拙实际上是真正的巧是大巧。正因为此,老子才说大巧若拙。所以,要特别重视“拙”“诚”这个湖湘文化的精神底色,只有“拙”“诚”才会使得这些人们熟知的文化特征具有湖湘的风采面貌,彰显出湖湘的品格气质。
责编:李娟
来源:湘伴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