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丨潇湘故里,薪火人文
2021-07-05 08:43:49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戴戈 | 作者:湖南大学文学院          浏览量:19100



文化诞生于山水之间,也寄存在这片土地的万事万物上。透过古旧的楼宇,透过书册画卷,甚至只见着一片瓦砾,一笔墨痕,一条雕刻的纹路,都能看到穿越千百年而藏于时代尘埃后的文化与历史。若没有一双刺透尘埃的眼,那么这些历史的使者就只是一些旧物罢了,时间的广度戛然而止,文化的厚度也就难以为继。一方水土,一方人文,文化若束之高阁,则少了无数的“眼”而蒙尘了这片土地的经年往事,当它根植厚土,才得以薪火相传。

2021年度三下乡,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调研团队前往双峰县进行湖湘文化名品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相关研究,学院党委副书记向铁生老师、辅导员李子涵老师带着团队一行8名成员开启了文化调研之旅。


提起文物,或许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博物馆恢弘大气的大理石门面,是玻璃方罩和聚光灯。所以当走入双峰老城区的一条小巷、看到包裹在栋栋现代化居民楼中古色古香的私人藏品馆,我们一行人确有曲径通幽的惊诧。如果说游览博物馆如同在时空隧道中观看历史,那么进入私人藏品馆时,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沉浸式的穿越。
 
双峰县老故事民俗文化博物馆是由廖莉先生经营的一家私人藏品展览馆。展馆分四层,皆由传统木制结构组成,每一室分门别类地放置着廖老师的私人文物收藏,但并不似博物馆一般以指示标和展示牌来区分,而是将每间藏品室设计成了相对应的古代房间样貌。

收藏古籍便设一间书房,书案书柜一应俱全;收来了卧具就连带着木施衣匣设置成厢房闺阁;佛堂里香案中还冒着细烟,一面墙上满天神佛的塑像都来自不同的朝代……置身于双峰县老故事民俗文化博物馆,调研团队中很多人却不敢相信这些古物就放在眼前,当触及到它纹理的凹凸或是纸面的粗粝,恍惚间犹似时空交错,更觉出古时明月照今人之感。



廖老师酷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十年的摸索和探寻后,私人收藏了许多极具有文化价值的各类古董。看着堆积于家中的各类文物,他决定开办一个私人藏品展览馆,对外免费展出自己的藏品并负责讲述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看着我们欣喜地翻阅他收藏的古籍时,廖老师微笑着说:“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分享,是我搞收藏的一大快乐”。



在系统性地开始文物收藏之时,双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渐渐地吸引了廖老师的关注。双峰处于以湘中为核心的梅山文化区,梅山文化相较于中原文化有着它的特殊性。而在茶马古道等文化交流互通的影响下,它又同中原文化相联结。生长于此的天然亲切感和双峰县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廖老师开始着重对于湖湘文化相关文物的收藏与研究。

“湖湘文化,道南正脉”。双峰县老故事民俗文化博物馆的湖湘文物琳琅满目,甫一进门,一行人刚围坐在待客厅,廖老师便随意指着我们所坐的椅子介绍了起来——这是一把屏背椅,上面雕刻着卧伏的狮子,“伏”与“福”同音,取义吉祥,而“狮”在湖南方言里念“xi”,恰与“伏羲”同音,有“伏羲献寿”之美意,这便是湖湘文化的独有的雕刻特色了。听闻这些椅子有上百的年岁,几人不由得正襟危坐,他讲得随意,我们却是对身下的椅子顿时满怀感慨。


再往深走,湖湘文物更是琳琅满目,对于它们背后各自的历史,廖老师都能如数家珍。近百年内双峰出现7886位二品以下官员,8位巡抚,11位总督,文化蓬勃发展,人才井喷式涌现。出现这样的人文盛景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因为曾国藩及曾氏家风的传承

双峰县老故事民俗文化博物馆同样收藏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物。其中,曾氏家族曾约农先生穷尽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成为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人物。曾约农先生的秘书手中有着他个人的信件手稿文书等物品,廖先生为此专门飞赴台湾重金求购并收藏在此。并且,他还几处奔波求购了一批曾氏家族的文献及家族后人大量的往来书信,收集到了增设的曾氏祠堂的相关文件。这些资料都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展现出曾氏家风的继承与发展脉络,对曾氏家风的研究具有极大意义。

滑动查看更多文物图片



三楼的一面墙上挂满了字迹娟秀的书信,其中两封是“富厚堂”女主人郭筠发给女儿曾宝荪的。作为曾氏家风的继承者、发扬人,她为曾氏家风注入了更多的内涵。这些书信言辞温和,对女儿谆谆教导、体贴入微,春风拂面般告诉收信人:可以不裹脚。书信似乎对话着一个懵懂迷茫的姑娘,而不同于温柔的笔触,这番言论在当时又是何等的进步与先进。
 
除此之外,廖老师还提到他对于湖湘族谱的一些收藏兴趣,湘军中多有人退伍后隐姓埋名,历史上再不见踪影,他希望能够从这些族谱中寻觅出一二人物。廖老师几经周折收藏到了湘军先导者罗泽南的家谱,并且是十分珍贵而罕见的清稿本,文献价值极大。这又是一种文物收藏探寻的乐趣,也是它们隐藏价值的体现,一种对于历史文化的天然亲近与珍惜。


文物中识得的历史相比于几行介绍似乎更加鲜活,文物是文化与历史的浓缩和剪影,一叶一知秋,却触及骨髓。也许文物与收藏者互相都有着奇妙的缘分,互为彼此最好的归宿,收藏者是文物传承的归宿,文物是收藏者精神的归宿。


离开廖老师的双峰县老故事民俗文化博物馆,我们驱车来到另一名私人收藏爱好者王智平老师智信堂。结庐深巷,远离尘嚣,青翠的藤枝爬满整面墙壁,靓丽的凌霄花在瀑布一般的绿中争相绽放,青石板梯,拾阶而上,调研团队仿佛走过长长的岁月之河,闯入千年之前的古人之居。



踏上木制地板,放轻脚步,目光所及皆是扑面而来的古香古色,当调研团队一面惊叹于这些清雅别致的物件,一面推开被精美雕刻装饰的门时,与茶香和檀香撞了个满怀,左边是流水红鱼,右边有茶雾氤氲,智信堂主人王老师端坐在茶几前向调研团队微笑致意。




智信堂有一条长廊,左三右二共五间厢房,格局、布置均独具一格,但几乎每间房都有瓶插或吊挂干荷,调研团队成员们大多来自北方、还有不少是少数民族,对此心生疑惑。廖老师解释说,双峰县受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厚,荷叶作为一味中药,有清暑利湿、升阳止血的作用,益处良多,所以双峰人喜爱在家中配上一把枯荷。向老师又补充道,这种插荷的摆设是文人的一种“清供”,荷花在儒释道中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对于文人风雅的现代传承


调研团队在各间厢房认真参观,王老师热情地在一旁讲解,墙上悬挂的书法墨宝、虽有破损仍难掩精巧的湘绣、充满时间斑驳痕迹的典籍残本,房中之物,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调研团队跟随王老师的声音,重温了这些藏品的陈年故事。



参观间隙,大家围聚到王老师的茶桌前稍作休息,看见调研队员们性质盎然、意犹未尽的样子,廖老师指着智信堂四角的一些雕刻文字,说:“每雕必有意。这是‘必有余庆’四字,意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寄托着对于家族的期望,这就是一种文化氛围,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滋养。”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古代生活的衣食住行上,文物上的各种文字图案正彰显了这一点,这就是集全社会共识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相比现代社会较为单一的家居陈设,更多了几分教化的作用


这一番话真称得上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调研团队回想这两天在双峰县老故事民俗文化博物馆、智信堂以及所经双峰人的居处,处处是不同,处处也是同,不同的是悬挂摆放的书画墨宝,共同的是双峰人深植血脉之中的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传承,在双峰人看来,传统文化不仅是束之高阁、摆在展览窗里的文物,而且是浸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在他们传统文化日常化的态度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对传统文化始终怀着感激、怀揣敬畏、怀抱热爱。

 

当文化浸润这方土地时,才能培育出触及这片土地历史文化的“眼”,向老师说:“人的审美能力有高下之分,这正是古玩收集价值的体现。人们应当注重的不是文物历时的长短,而是经过历史选择后的文化价值,以及这些文物和现代人的对话”。

双峰文化根植在湖湘文化的厚土中,其传承和发展的方向与途径,仍然是我们需要探索的课题。







责编:戴戈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