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旮旯里的特色产业 ——破解甘棠镇和谐村乡村振兴的振兴“密码”
2021-12-20 09:46:51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 编辑:李娟 | 作者:王玖华 禹燕飞 刘如清 刘涛          浏览量:41249

“没有想到,小小红薯片,是我的“财神爷”。”在屋顶上晾晒红薯片的村民朱玉怀,数着手里的红票子,乐得合不扰嘴:“昔日无人问的红薯片,如今成了抢手货,每公斤卖到了52元,多亏县城管大队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

“今年全村种植红薯面积250多亩,受气候影响,产量略有减少,仍然获得好收成,亩产1000多公斤,人均增收200元以上,不起眼的土特产,助农圆上致富梦。”算起收入帐,双峰县甘棠镇和谐村支部书记邹好快,好不开心。”

“主打产品是红薯、杨梅、菊花三大系列,通过加工提炼,成了薯片,粉丝;杨梅酒,杨梅干;菊花茶,菊花干等10多个产品,摇身一变,身价倍增,价格高了好几番。”走进双峰县枫井薯铺食品加工厂,负责人禹彩冬,拿出一包红薯干说:“别看这种红薯干,看似简单,其实要经过筛选、清洗、去皮、切条、(块)浸泡、高温、蒸晒等8大程序,才能成为色泽金黄,香甜可口,独立充氮气的包装,注册商标为“枫井薯铺”的优质红薯干。”说到这里,现年42岁,毕业于湖南电子工业学校,1999年分配在甘棠镇工作的禹彩冬,思绪回到了2018年:“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公职人员,但也想做一个为乡村做实事,为百姓谋福利的人。经过了解察看,和谐村满地的红薯,满山的杨梅,满坡的菊花,吸引了我,办一个加工厂,“土货”变“俏货”,财源滚滚来,农民增了收,致了富,打着灯笼也难找。于是,在甘棠镇党委政府的指派下负责和谐村的红薯产业。将和谐村闲置老村部重新规划改建,并引进红薯清洗机,粉丝机、烘烤房、制氮机、臭氧和紫外线等10多台设备, 并邀请湖南农大的教授来村指导种植和加工工艺。“枫井薯铺”食品加工厂,于2019年正式投产运行了。”

“不仅和谐村变富了,整个山斗片的群众都沾了光,特色产业铺上了致富路。”县城管大队驻村帮扶队队长胡卫松接上话头:“以今年为例,发动山斗片10个村,1800多户种植红薯2000多亩,收购了村民采摘的野菊花2万余斤,金银花4000多斤,杨梅1万多斤,解决了群众就业的收入问题,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服务、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因而,禹老板在当地大受欢迎,当作财神蓓萨供奉呢。”

“今年11月的20天里,上山釆摘野菊花,每天有80元的进账,比在外面打工合算多了。”山斗村50岁的刘向乐大妈,道出了内心的喜悦。“以前的红薯,除了晒一点自家人吃个新鲜外,大部分是煮潲喂猪了。2018年县人大驻村扶贫到省审计厅产业扶贫,再到今年县城管大队的乡村振兴帮扶”,“扶”出了红薯、杨梅、菊花三大产业,土特产成了香饽饽,价格实惠,产品质优,还飞到了国外的市场上去了呢。”和谐村56岁的李端英大娘也大发感慨。

和谐村地处甘棠镇最偏远的山村,人平不足3分地,有石头旮旯之称。全村12个村民小组,347户1260人,因人多地少,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只能家家户户种红薯。2019年前,红薯无人问,辛辛苦苦干一年,赚不了多少钱。年轻人另辟捷径,纷纷外出打工捞钱去了。 

今年6月6日,县城管大队接过和谐村乡村振兴接力棒,大队长禹卫国,分管帮扶工作的副大队长王继芳,亲自把2名工作队员送到村里,与村支两委召开见面会,确定了今年红薯产品为主的工作思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村民大种红薯,作为一项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52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刘芳林大娘说:“这几年,我家的红薯片质量越来越好,销路越来越广,收入越来越多,这与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的努力,村支两委及枫井薯铺老板禹彩冬的倾心扶持分不开。”

责编:李娟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