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心未已的父亲——纪念父亲陈器之先生逝世一周年
2022-12-09 09:57:56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 编辑:李娟 | 作者:陈乐一          浏览量:120509

​父亲陈器之先生逝世一周年,有关部门和组织原计划举办追思会,但因疫情不得不延迟,我就以一篇纪念文章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和追思。我也一直想写纪念他的文章,他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人,因为他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国士,我是他唯一的儿子,写文章来纪念他是自然的,也是人之常情。

才智超群

父亲才智超群,才华横溢,是罕见的通才,这已是共识、公论,毫无争议,我只是作点回忆,让更多的人知道。1955年父亲由双峰县考入长郡中学,很难,比现在的学子考长郡难多了,是万里挑一。父亲在长郡中学读三年高中,成绩优异,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成绩当然达到了要求,但由于政治和家庭原因,未能被录取。他的这个学习经历和教育背景,就可以说明他才气过人。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父亲迎来了黄金时期,在高中语文老师的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取得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名震湘中,在双峰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誉为教育家、一代名师,当之无愧,实至名归!知道他在教学上取得辉煌成就和杰出业绩的双峰籍人士大都健在,无需我赘述,何况谈他教学上的重大贡献,我并不是合适人选。

20世纪80年代中期父亲调来长沙任教,教学之余,潜心学术,著书立说。60多岁退休后,主持编写文史巨著《双峰春秋》,耗时20年,皇皇巨著九卷本,是壮举,父亲也被誉为“双峰的司马迁”。《双峰春秋》取得司马相如所说的“非常之功”,是因为父亲的大魄力与大手笔,他具备五个方面的必有条件:必有备尝艰辛的毅力、必有深厚的古文根底、必有丰富的出版知识、必有忘我投入的胸怀、必有高超灵活的组织能力(引自李志和先生所著的《名山事业谱春秋——记陈师器之先生与<双峰春秋>》)。

父亲的这两项辉煌业绩:教学和《双峰春秋》,再加上他的学习经历和教育背景,说他是才智超群,不会有任何异议了吧。我再顺便讲几件别人不知道的琐事,加以佐证。

三十年前我在北京读研究生,父亲来北京出差,自然要来学校看我。他有一次来到我的寝室,与我同寝室同学聊天,很快就吸引了旁边寝室的一些同学,大家围坐在他的周围,还有站着的,听父亲侃侃而谈,父亲谈当时时政,谈当时国际局势,谈高校教育现状、问题和前景,谈中国与世界历史,谈科技,我的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有时也与父亲交流,父亲旁征博引,妙语连珠,针砭时弊,风趣的谈吐,渊博的学识,充满诗意的语言,赢得我的同学们的高度评价,同学们无不佩服。要知道,三十年前我国还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我的同学的父亲大多数是农民,很少有来过北京的,同学们见我父亲如此才学过人,暗暗称奇,夸我、羡慕我有个“高级父亲”,无形中也给我加了分!

父亲还拜访我的指导老师,导师年长父亲六岁。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导师家里,我陪同父亲前往。一进导师家门,导师就亲切地与父亲长时间握手,十分坦诚,可惜当时没有相机,更没有现在的手机,没有拍下珍贵的照片。落座后,两人亲切交谈,相见恨晚。他们谈话内容很广泛,除了谈时政、国际局势、高等教育,还谈经济热点问题,例如通货膨胀、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三角债、农民负担、国有企业改革、承包制与股份制等,父亲虽不是学经济学专业的,但悟性很高,对这些经济热点问题有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与导师能就这些经济热点问题作深入的交流,我在旁边当学生,听着,插不上几句话。后来的见面,或者是在导师家里,或者是在饭店,他们交流的话题更广,除了时政、经济热点等,他们发现了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就是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起因是这样的:父亲著有《孟子通译》(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我来读研究生报到时,父亲委托我带了一本给导师,导师是经济学大家,同时也有深厚的文史功底,很喜欢父亲的《孟子通译》一书,他们自然聊到此书。孟子有丰富的经济思想,父亲与导师共同拿着《孟子通译》,读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滕文公上》),赞叹孟子了不起,这就是孟子的恒产论,是孟子突出的经济观点之一。孟子所说的恒产,是指长期拥有的财产,在当时的农业社会,主要是指土地。他们共同评论道:孟子的恒产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无疑是一种进步思想,会对未来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他们的认识十分超前,孟子的恒产论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还认为孟子的经济思想与孔子的基本相同,但较孔子还深刻,内容也丰富不少。有了《孟子通译》作为引子,《管子》《史记•货殖列传》《盐铁论》等,中国古典名著中有关经济问题的,他们信手拈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真是两位大师的学术交流,余音绕梁。后来他们有合作撰写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计划,只是几年后导师英年早逝。一个经济学大家,一个文史大家,合作写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如果成功合作了,很有可能写出具有重大影响的传世之作!导师经常对我说:“你父亲是大才子,大知识分子,生不逢时,可惜可叹!”

顺便还说一点,伴随父亲才智超群的是,他还有超群的身体素质,爱好体育运动,尤其长于长跑,是长跑名将,求学时多次参加长沙市的马拉松比赛,强壮的身体素质为他高强度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体现父亲才智超群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信手拈来,与他闲聊就是学习,也能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例如他的观点、认识十分超前,很有远见,总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包括他的政治观点也十分超前。分析问题十分精准,总是高屋建瓴,力透纸背,此文就不举例展开了,留待后续的纪念文章再写。以上几点,足以体现父亲才智超群了吧!

凌云壮志

父亲一生有“望尽天涯路”的远大理想与抱负,既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寂寞,又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在长期的教学和写作工作中“众里寻他千百度”,领会“灯火阑珊处”的意境。从我记事时起,我就记得他经常与我讲他少年与青年时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也教育我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讲他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晚年还在讲。父亲的远大理想与抱负,他的学生们、朋友们是否知道,知道多少,我不知道,但我是非常清楚的。

父亲的最大理想是当牛顿、达尔文,他经常在我面前讲牛顿、达尔文,我最早知道牛顿、达尔文,当然是他告诉我的。他的这个理想,朋友们可能会质疑或不相信,说你父亲不是个文化名人、长于文史吗,怎么会想去当牛顿、达尔文。我要揭秘的是,也不清楚朋友们是否知道,父亲不仅长于文史,而且读书时理科成绩也很好,并不亚于文史,是罕见的通才!这么说来,他的理想是当牛顿、达尔文是可信的。朋友们可能会进一步问,既然你父亲理科成绩很好,为什么高考时却报考北大历史系、上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我的回答是这应该是我祖辈的原因,我高祖为前清举人,做过知县;曾祖矢志报国,早年投身黄埔,为国捐躯;祖父为乡贤老儒,饱读诗书。

父亲还经常与我讲古今中外政治家的故事,每次讲的时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对当政治家的向往溢于言表。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讲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左彭胡,讲孙中山、黄兴、蔡锷,讲毛泽东。粉碎“四人帮”后,他以极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与我谈他对邓小平的期待。80年代,经常与我讲胡耀邦,说他了不起,不仅是政治家,对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而且读了很多古书,都是自学的。父亲有从政的志向,改革开放以来,他也的确曾经有过从政的机会。我的师兄、德高望重的柳思维教授在《从教四十周年的回望与感悟》中写道:“80年代初中期是大量启用知识分子充实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时期,许多有60年代大学本科文凭或中级职称的甚至可直接越级到副厅级。”父亲拥有1962年的大学本科文凭(顺便说下,比我们现在的博士文凭含金量高得多),加之当时因突出的高考教学业绩已名震湘中,于是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考察对象,但后来还是失之交臂,对此他还是深以为憾的。

他还经常与我讲历代的思想家,讲得最多的无疑是孔孟,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与熏陶。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诸子,他也经常讲,例如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他讲得最多的就是司马迁。结合我的专业,他要求我背诵《史记·货殖列传》。后来我当了教授,他还时不时地测试我《史记·货殖列传》的掌握情况。秦汉以后的思想家,他经常讲两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王守仁,大讲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近代的思想家,他经常讲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胡适,对梁启超评价很高,说他开创中国近代史,培育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讲林则徐是民族英雄,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大翻译家严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是系统地介绍“西学”的第一人。父亲经常讲这些思想家,无疑体现了他想成为思想家的理想与抱负。他经常引用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说这是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传统,要求我也要树立这个远大志向。

当然也经常与我讲历朝的文学家,例如唐宋八大家,他主编《中国历代文学精华译注》(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等,对历朝文学家如数家珍,烂熟于心。还经常与我讲近人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容庚等文史名人,例如讲容庚如何有骨气,还无私帮助郭沫若。尤其讲得多的是长沙人杨树达,说他是毛主席的好朋友,如何爱护青年,狂士章太炎也赞誉他在语言学上的成就,也说明了章太炎先生没有门户之见。父亲经常说就他的才学,完全可以成为与他们比肩的人物。

父亲也经常提及春秋时期的范蠡、子贡。范蠡就是陶朱公,功成身退后发了大财,子贡就是孔子的学生端木赐,也是非常有名的大商人。经常与我讲古来商店流行的对联“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父亲也有过经商做大商人的理想,明确地与我讲过,如果经商会发大财。他不仅有这个理想,而且也有这个能力,他的一些工作也充分体现了他的理财能力很强,有范蠡、子贡之才。《双峰春秋》共计1400余万字,造价非常低廉,每100万字控制在30万元以内,远低于同类书籍的造价,这需要很强的理财能力。90年代他还曾办学,并且成功了,也需要很强的理财能力。新世纪他退休后,有多个机构慕名高薪聘请他主持办学。除《双峰春秋》外,他还编著书籍多部,这也是需要理财能力的。

父亲学贯中西,还经常神采飞扬地与我讲国外的大政治家,例如华盛顿、林肯、丘吉尔、戴高乐将军。讲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讲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达·芬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莎士比亚,讲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爱尔维修,讲德国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还经常与我讲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故事与思想,今年暑假我清点父亲的藏书,发现有很多马恩经典著作,是在那特殊时期买的,距今已半个世纪之久。例如,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7版)、《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等,还有一本北京大学经济系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提要和注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藏书中我还发现母亲读过的一些经典著作、毛选等,母亲是一位深受病人、群众尊敬和爱戴的好医生。父亲有时还讲俄罗斯文学中的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父亲经常讲这些国外的大政治家、大思想家、文学家,既体现他的博学,无疑也流露出他的远大理想与抱负。

壮志难酬

父亲为国家、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但是相对于他的才智超群、凌云壮志,无疑是壮志难酬,他也深以为憾。所谓的壮志难酬,也就是说父亲超群的才智没有发挥出来,凌云壮志远未实现,原因不需我多说了,大家都是知道的,简单地说就是生不逢时,他的青年时期、黄金年龄恰逢国家的特殊时期,报国无门。1962年大学毕业后,父亲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来到双峰县的中学任教。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果断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步入小平同志主导的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父亲也迎来了人生的辉煌时代。他当然知道,机会来了,于是像拼命三郎一样追赶,但已人到中年(准确一点说,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甚至更早一点就是1977年7月小平同志复出,父亲就知道机会来了)。除了已人到中年,另外的重要原因是,虽然改革开放了,但父亲的工作单位和职业并不能改变,当时还只是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体制很大程度还是计划经济时期那一套,尤其是组织人事制度,人才并不能合理顺畅流动,哪怕现在人才其实也难以真正充分顺畅流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及:“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时至今天还存在种种妨碍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说白了,即使改革开放了,父亲还是只能当中学语文老师,后来虽然当校长,但也只是一个中学校长,虽然是一个影响很大的中学校长,但也难以叱咤风云。他在既有的岗位上,也就是高中语文老师、校长的岗位上,已经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毫无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和可能。他经常与我说:“我的宝贵年华是在中学的讲台上度过,在中学的讲台上,你再怎么拼搏,超群的才智也无法发挥。”还经常说,如果早改革开放十年,他会取得什么什么样的成就。等到调来长沙,他已年近半百。工作单位和工作性质虽然好了一些,但还是很有限的,无法人尽其才,父亲超群的才智还是难以发挥。在当时的制度和体制下,他没有更高的平台,没有机会,加之运气欠佳,一直未遇伯乐,千里马无法奔腾。后来祖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但是父亲年龄也在增大,逐渐步入老年,凌云壮志也变得越来越遥远。为此父亲也常把栏杆拍!    

父亲的壮志难酬对国家、社会其实是个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如果他生在一个能人尽其才的时代,实现了远大理想与抱负,就会为国家、社会作出大得多的贡献,无疑会名垂青史,流芳千古。父亲如果生逢其时,成长之路很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正常的成长之路和人生轨迹应该是:高考考入北大清华,毕业后或读研究生、读博士,或出国留洋,中国就很可能或者会多一颗熠熠生辉的政治明星,或者多一个富豪,或者多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当然,人生之路是不可逆的,这些已经永远无法去验证。

凌云壮志要实现,必须要生逢其时,有个好制度、好体制,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国家政策要好,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有良好和健康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有万类霜天竞自由、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发展环境,要有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伯乐。其实我国古代一直有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例如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大讲人才引进的重要性:“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反而到了现代社会,父亲却壮志难酬,是值得深思的,这是一个人才政策的问题!纪念文章写到此,说父亲壮志难酬是恰如其分的,换句话也可以这么评价父亲的一生:他是一匹没有机会奔腾的千里马。

父亲壮志难酬,自然将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从小就培养我要有胸怀祖国的爱国精神,要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要求我今后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成为栋梁之材。从小就跟我讲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这个思想在我的脑海中扎了根,伴随着我的成长。我的才智肯定不如父亲,但受他的影响与熏陶,我从小也树立了远大理想与抱负。幸运的是,生逢盛世,少年时遇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之京城遇名师,学有所成,为国家、为社会、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可喜的是,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把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具有深远意义。我要乘党的二十大精神东风,继承父亲的遗志,传承父亲留给我的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努力工作,潜心学术,勇攀高峰,为党建言,为国育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研究生、博士生高层次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做贡献,添砖加瓦!

一审:李娟

二审:欧阳亚辉

三审:刘郁鑫

责编:李娟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