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势正劲·湖南篇】株洲:老工业基地孕育澎湃“新动力”
2020-09-23 17:06:51          来源:央广网 | 编辑:戴戈 | 作者:尧遥          浏览量:2132

       湖南省株洲市,一座承载了新中国工业荣光的老工业城市。近年来,株洲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把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激荡发展的新篇章。

  老工业城市生动实践转型发展。可用于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的制动盘与闸片在株洲下线,打破了德、日等国对高速列车制动盘的垄断;全球首列应用于机场捷运系统、可自动驾驶的储能式有轨电车在株洲下线;拥有全球独创的多肽信息压缩技术,为多肽新药发现提供了全球独有的“种子库”……

  “中国动力谷”拥有强大引擎,让城市发展迈向现代创新。株洲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跃居湖南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排湖南省一类地区第一,技术合同交易额占GDP比重居湖南省第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工作居湖南前列……

  从“跟跑”到“领跑” 多项科技成果世界第一

  7月29日,由中车株机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神24电力机车在株洲成功下线,以单机功率28800千瓦、牵引力2280千牛的超强动力,再次刷新轨道交通装备的世界纪录,填补了世界20轴、24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产品的空白。

  这辆可灵活编组及智能驾驶的重载铁路“动力之王”具备在12‰的坡道上单机牵引万吨货物列车的能力,可拉动超过100节满载铁路货车,整列车绵延接近1.5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表示:“重载、高速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总方向。神24电力机车的诞生,将把中国重载牵引推向世界第一。”


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展示中心(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先后诞生了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等中国工业史上近300个“第一”——这座老工业城市更加深刻明白掌握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从1964年开始,中车株洲所就一直致力于功率半导体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08年11月,成功收购英国大功率半导体制造商。在历经9年零6个月的日夜奋战后,“中国芯”在技术上终于追平了对手,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了国际巨头们30年的路程,打破了发达国家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并走向了海外。


中车株洲研究所智能制造中心(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在株洲,类似的创新成果可以组成一个壮观的矩阵: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全球最快的米轨动车组、全球首列虚拟轨道智能列车、全球首个生物医药多肽库……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株洲问世。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里游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株洲创造、株洲“智造”步步崛起。

  从“被动”到“主动” 企业创新研发挑大梁

  如今,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网联化大潮已来临,北汽株洲分公司吹响“二次创业”集结号,向着新能源化与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2019年,北汽株洲基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60%以上。记者在北汽株洲分公司看到,厂房车间坐拥5400吨的全自动化冲压线和全自动化焊接生产线;630多台机器人列阵成“机械特工”,穿行于“数字化工厂”;全生产过程车辆自动跟踪识别的MES系统,物流需求精确计算的LES系统,人工智能触手可及……


北汽株洲分公司里,随处可见人工智能(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近年来逐步向轻薄化、智能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而作为显示面板所需的关键原材料,高铝超薄玻璃又称高铝超薄电子触控玻璃,长期被外国垄断。作为国内高端玻璃材料的重要生产企业,醴陵旗滨电子玻璃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中国市场终端品牌厂商要求,重新设计建造了一条浮法高端盖板玻璃量产线。历时5个月,该公司于近期宣布量产0.33mm高铝超薄玻璃,“不仅透过率高,而且韧性好,被弯曲成环状也不会折断。”

  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是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在相关政策助推下,企业纷纷主动进行技术研发、产品创新。

  弯道超车,必须脚踏实地。按照“打造产业链、提升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总体思路,株洲在“3+5+2”即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等领域纵深推进,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等优质创新资源,紧密对接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加快先行先试,全力支持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目前,株洲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50家,培育各类技术创新平台477家,其中国家级43家,稳居湖南省前列。近三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从47.3亿元增至75.23亿元,年均增长29.5%,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98%。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株洲市汇聚了以院士为首的国家级高端人才433名,柔性引进了高层次人才4000多名,评选市级领军人才142名,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324名,组建652人的科技专家服务团,建立800余人的中国动力谷产业专家智库。

  通过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株洲的创新动能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海底观测光纤、生物医药领域的多肽药物研发、新材料领域的液态金属和永磁材料、海洋技术领域的深海机器人等多个技术前沿保持国际领先。

  从“量变”到“质变” 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

  面对疫情冲击,株洲市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和战略制高点。凭借核心技术,大批企业在两个市场“斩旌夺旗”,于逆境中强势崛起。

  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复合材料载人轻型飞机领域开发了国内首款自主品牌山河SA60L(阿若拉)系列轻型运动飞机,拥有国内最大的市场占有率,累计交付超过100架。公司市场营销部负责人介绍,山河科技完全按照正常类23部飞机适航要求,开发了国内首款全复合材料五座轻型飞机。此外,无人机领域开发的系列产品已批量应用于公安、消防、物探、巡线等领域。“我们不断研制自主品牌、性能优异、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通航产品,为民族自主通航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公司负责人表示。


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通用航空产品的研制、销售及服务(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国产首艘装载“中国芯”的近海豪华游轮“大湾区一号”在深圳成功交付,自主研制的自动捣固系统顺利完成首套装车——继高铁、地铁列车之后,中车株洲所的核心系统和部件,又在新领域得到了应用。

  发布6款环卫车型,装备了5G技术的无人驾驶环卫车“上岗”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中心大剧院——中车电动、纽恩驰等企业业务范围、市场空间进一步延展。

  将航空发动机和直升机传动先进技术衍生拓展到燃气轮机等高速传动、风电等高端装备传动领域——不断放大优势,中小航空发动机世界级产业集群正在株洲加速打造。

  依托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航发集团等龙头企业,株洲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系统开发、功率半导体器件、航空发动机研制、先进硬质合金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面促进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持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株洲聚焦解决“卡脖子”环节。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加速迈上价值链中高端,抢占制高点;探索出产业链链长办公室、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的联动机制,迅速在17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中全部铺开。

  株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介绍,通过政、企、校协同发力,形成“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同频共振”效益,创新发展发挥出联动、聚合的乘数效应。

  一个个创新驱动的“强磁场”在株洲加速聚合。2020年上半年,株洲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1016.3亿元,增长8.4%;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17.2亿元,增长8.2%,增幅排名湖南省第一。

  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而技术创新,则带来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株洲这辆“高速列车”,正朝向“世界级现代轨道交通城、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中国动力产业自主创新中心”飞速迈进。


株洲汽车博览园项目总占地约5640亩,总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央广网记者 尧遥 摄)

 

  如今,株洲中国动力谷在“3+5+2”产业体系协同的破浪前行中,不断勾勒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打造动力谷,我们可谓放手一搏,举全市之力,汇聚全球资源。”毛腾飞表示,株洲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新产品高频问世,新模式应用自如,新经济如火如荼。中国动力谷,产业集聚效应愈发彰显,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工业不断升级;株洲正以强劲脉动,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从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创新型城市加速转型。


责编:戴戈

来源:央广网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