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作家》电台栏目第五十期 | 陈皖民:故乡的思念
2024-10-16 11:30:15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戴戈 |          浏览量:40738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海霞,您正在收听的是由双峰县作家协会和双峰县融媒体中心FM88.8双峰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创办的公益文化类栏目《双峰作家》。


余光中的诗里这样写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对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都是温柔美好,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港湾。咱们双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户籍人口接近90万,其中在外工作的就有20万人以上。在家乡工作生活的人们,对每天的衣食住行、亲朋戚友都习以为常,却不知,这些平常,正是飘泊在外的游子日思夜想的故乡。


今天的《双峰作家》栏目,将与大家分享一篇来自作者陈皖民的散文:



{
故乡的思念
文 | 陈皖民
}


思念有很多种,人的所有情绪里,我觉得唯有思念最为难得。它是一种难得的牵挂,它有很多种名字,它代表着很多的内容。思念里,又唯有故乡的思念最为难得。

故乡的思念,是一顿饭。出门好远,一个人过着昏天黑地的日子。一个人冻着,看冻僵的手,红肿的工地里只有沙子陪着,厂房打磨稚嫩,沙地成全脸上的风霜。一天的盼头竟是大鱼大肉的饭,大口大口吃,没人催着,吃完就睡。过去的习以为常,工作以后竟然觉得这便是最大的快乐。到了年末,坐好久好久的车,也只为吃这么一顿饭。想起自己离家前说的那些豪言壮语,才明白,有那么一个家,它伴着你的牵挂,看着你走远,等着你慢慢成熟,然后静待你归来。

故乡的思念,是我们为数不多的钱。那些裤兜里零零碎碎的零钱,未读完的书和课堂上偷偷传的纸条;那些五毛钱的冰袋和曾经惊叹于竟然卖四元一桶的方便面;那你一口、我一口连汤都试图舔干净的老坛酸菜、红烧牛肉……你还记得吗?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和心中难以名状的红唇,那些酩酊大醉与口袋空空的日子……故乡,你怎么舍得让我有如此多的感慨?


故乡的思念,是无所忌讳的关系。你不必掩饰得成熟、稳重、面面俱到,小小的镇子里会有满满的惬意。那些爱你的人会说:“怎么起这么早,再多睡会。”母亲大早起来忙忙碌碌,八九点了,我还懒洋洋地躺在大木床上。父亲刚遛完他心爱的狗,掏出手机打给楼上还未起床的大儿子,担心的语气一字一顿地说出:“下来吃早餐了,少爷!”朦胧睡意里的我听出了“杀气”,马不停蹄下床捡起昨晚被踹在地板上的衣服裤子穿上,下楼吃起想念了一年的美味。我们在一起,一家三口,有父亲,有母亲,多美。





故乡的思念,是书卷不盈尺,但总能说出的生动句子。“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是故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是故乡,“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是故乡,“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还是故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故乡,“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是故乡,“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还是故乡……故乡就像一个千层蛋糕,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从元末明清到民国共和,诗词歌曲是它,生活俚语是它,亿万游子心中承载着的,仍旧是它。


故乡的思念,是不需要多贵重却值得回忆的故事。昏黄的灯光下,我们齐坐在一起,和爱人、儿子聊起我小时候的故事。故事里有爸妈年轻时候的样子,那时候,不善言辞的爸爸常在犁田时和我吹牛,把自己恋爱的经历惟妙惟肖地和我讲出来。我坐在老牛的背上,穷尽自己的想法仍然描绘不出胡子拉碴的老爸意气风发的样子。母亲则在远处采摘菊花做药引,竖起耳朵听着,时不时捂嘴笑。冬天,我们一家三口会坐在门前的一块大石头上,赏前边松树林里的雪。在我的故事里,幸福是主要的味道。









故乡的思念,是已经年迈,而我却不能陪在身边的父母。每当我想起父母亲那渐渐斑白的头发,那逐渐佝偻的背影,笨拙的母亲向父亲询问我的微信号码,学会了打视频电话,向来放养我的父亲有一天要求我给母亲写一封书信,不认字的奶奶视若珍宝般铺开我寄送回家的报纸,骄傲地要求父亲读我写的文字,读给他的母亲听。我能想象出小学毕业的父亲扭捏请教人发音的样子,我的眼睛开始泛起泪光闪烁的红肿。老迈的父母需要精神依靠,而我,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陪在他们身边。这种思念,如同家乡的涟水,沉默地流淌,充满了安静的忧伤。父母已经年迈,而我不能陪在身边的日子,这种空旷的安静是最难过的。


故乡,一个有血有肉的名字。儿时在家只当是平常,离开时,它却变成了一首旋律悠扬的民谣,歌词里带着淡淡的忧伤。“此夜曲中闻杨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乡啊故乡!我对你的思念,又有谁能了解?



听众朋友们,以上就是咱们今天共同欣赏的文章。陈皖民老师是一名来自双峰县洪山殿镇的年轻写作者,这是一个综合素质非常优秀的小伙子,在大学期间就曾多次获得学校的表彰,也在很多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如今在一所学校担任国学教师,是双峰县作家协会的新生代实力作家。


关于这篇散文《故乡的思念》,陈老师说,这是他在长沙的一个工厂里工作时,看到车间里流水线上的工人重复、枯燥、辛劳的日常,偶尔大家聊到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心生感触,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文章里写的,不只是陈老师自己的故乡,也是千万名在外务工人员心心念念的故乡。


好的,听众朋友们,以上就是今天的《双峰作家》栏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收听。同时也欢迎双峰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向我们节目投稿,1000到2000字的散文或小说、300字以上的长诗或组诗都可以,来稿可加编辑微信:13637380100。我们栏目每周五晚上8点首播,每周日晚上8点以及周一、周三中午12点重播,欢迎大家关注、期待。本节目编辑王海霞、谢阿琳,监审彭璀铌、曹乐乐,监制刘颂阳、胡柳莲。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陈皖民,笔名陈橙成,湖南双峰人。曾骑行南中国,以旅行记录本的形式记录一百座城市异地人们的梦想,发表游记、散文作品曾见于《山西晚报》《甘肃工人报》《繁荣》《梅州日报》《朗州》等刊物。


END


责编:戴戈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