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我终生的读本
2024-12-02 09:07:37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贺磊 | 作者:宋锦辉          浏览量:30951

我自小就生活在一个工农家庭,父亲,是一位靠工薪生活的乡镇干部;母亲,则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特殊年代,这是根正苗红的标配。一家人,一直过着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的日子;无论是政治挂帅的岁月,还是市场经济的时代,生活的节奏不曾改变多少。

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儿女人生的老师。他们,用生命长河的点滴,汇成一部朴实无华的家庭读本,引导儿女处世立业、安身立命;无论居家还是在外,都能坚守本分,淳厚善良。

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转业军人、基层干部,他身上有着农家子弟与生俱来的泥土气息,正直公道、深情质朴。他年轻时,手中多少还是有点“行方便”的空间,曾把数以百计的优秀农村青年送进军营,按政策将许多退伍军人送进工厂、企业、机关,端上“铁饭碗”;唯独没帮自己4个子女哪怕一个找份体面点的职业。我和弟弟参加工作,都是挤的高考“独木桥”;两位妹妹,初中毕业后没能继续升学,成人后都在农村耕种。“一人当官,惠及家族”的机巧,父亲不敢想,也不敢做;当骡子当马,全凭自己造化。在他眼里,党纪国法、政策底线,那是不能跨越的红线。

退休前几年,父亲管过一段时间的水利工程施工,每年的工程款项,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可他没动过半点歪心思,亲朋好友在他那得不到半点“好处”“方便”。久而久之,有人埋怨他“六亲不认”,也有人讽刺他“木头棒子”。父亲一直认理不认人,一点不懂“变通”也不会“变通”,于是,某些人眼中的“肥缺”,在他手里倒成了“烫手山芋”,为此得罪了一片人。有好心人提醒父亲开点窍,做事不能太呆板了,办公事结私怨划不来。父亲却怎么也不听劝,固守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五九现象”词条,在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字典上好像还没有。

家中光景一直不好,缺吃少用。父亲一生勤俭节约,外出开会、下村支农,没有过一身像样的行头,年轻时穿补丁衣裤是常事。为节省开支,他将吸烟几十年的陋习戒掉了;平常喝点小酒,也是母亲亲手酿制的米酒,从不买瓶装酒。 

父亲生性耿直,只要自己认为正确的,就非要与人辩个是非曲直不可。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咋开,西学东渐,青年人观念开始多元。我和弟弟正值学生时代,假期回到家,总在餐桌上和父亲辩论诸如“又红又专”“洋为中用”等话题。我俩的激进观点,常常惹得父亲七窍生烟,却又说不过我们,气的直拍饭桌:“别以为多读了几句书,就掌握了真理;老子告诉你,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活法。”现在想来,父亲的话是有道理的,“天宫”空间站,中国人在太空傲视全球,成为父亲的权威论据。

父亲常教育我们自尊自立,不论什么岗位,不论和什么人打交道,首先要自信,才能赢得别人尊重;不要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判断,凭自己双手吃饭。

母亲当了一辈子父亲的粉丝,父亲想的、做的,母亲铁定支持,父母为儿女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平静的家园。母亲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品格:善良、贤惠,包容他人,对家人寄予无限的关爱。

每次我从老家开车回县城,母亲一例是千叮咛万嘱咐,路上小心驾驶。说好15分钟后到家给她报平安,就必须准点打电话。有时忘记报平安或是手机掉线了,她会打电话到我弟弟家,让他来我家看看我楼上是否亮灯了

母亲一向与人为善,以德报怨。邻居家有一顽童,不时来家中偷拿水果食物。母亲发现后,没有心疼水果被偷吃,而是担心收藏在家中的灭鼠药等危险品被他们误食,嘱咐我将不能吃的东西藏到小孩够不着的地方。“拿点东西事小,吃出祸来就不好了。”母亲事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多年前,母亲背了木梯子去屋后树上砍树枝,刚爬到树枝上,便被远处的女恶邻搬掉了梯子;母亲身处险境上下不能,家中又只有她一个人在。在树上挨了很久,才被路过的村邻救下来。几年后,母亲无意中说漏了嘴,我才知道这事,便埋怨她当时为什么不告诉我们。母亲说:“都邻里邻居的,我不想你们去找她吵架,以免激化矛盾;况且我也没伤到哪里”。躲过一劫的母亲,您真的太善良了。

“见蛇不打三分义”,是母亲的朴素理念。父亲临终前几日,家中爬进了一条蛇,缠在父亲睡的病床床脚上,母亲不让我们打,她自己耐心地将蛇“劝离”了出去。一连3次,那条蛇反复爬进来,缠在床脚上;母亲也反复“劝离”了3次,直到父亲病故后,那蛇才未再现身。

名人但丁说过,爱是美德的种子,深植于人心,绽放出最灿烂的花朵!我的双亲,是天下千千万万普通父母之一,没有惊人的伟业,也没有可炫的财富,但他们有一颗慈善之心,用大爱织就平凡人生,值得子孙后代细细品读。

责编:贺磊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