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四代人的家风传承
2024-12-05 09:00:55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贺磊 | 作者:谢阿琳          浏览量:33649

在我的家乡湖南娄底双峰县,曾国藩家族的家风文化十分出名,比如其中的八字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大致意思是要早起,打扫庭院,怀念祖先,善待乡邻,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正是这样朴素严谨的家风文化,在近200年时间里的八代人中延续传承,让曾家培养出了上百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由于曾家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曾家的家风文化也影响到了附近的乡镇。比如“扫”这一条,在我们双峰的很多农村地区,人们的家里无论经济条件好不好,都一定会收拾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代表着一种做人的精气神。

我的奶奶出生在上世纪20年代,她是一个来自封建社会的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农村妇女,并不认识“家风”这两个字,更不用说写了。但奶奶的言传身教,不仅影响了我父亲他们兄弟姐妹,也对我们孙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奶奶从不睡懒觉,她勤劳俭朴,一直到80岁还在自己种菜,奶奶曾说:“衣服打补丁没关系,但一定要整洁”。奶奶还用家乡话跟我们讲过许多充满智慧的谚语,比如“穷人带娇崽,带大没出息”“养崽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等等。

奶奶虽然没有文化,却不迷信,从来不搞当时乡下流行的那些封建迷信活动。她还说,长辈们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孝顺,让他们吃好穿好,去世时大办丧事铺张浪费是没有意义的,“哄鬼的”。我常常惊讶于奶奶的智慧和情商,如果不是出生于旧社会,没有机会上学,我的奶奶一定会成为一个十分杰出的人吧。奶奶待人说话十分温和,与亲戚和乡邻们相处得很好,她六七岁搬到县城来住之后,我们家一楼厅堂就成了附近老人们的“聊天会所”,无论是谁来,奶奶都会笑眯眯地请他们坐,端上茶水,她说“来者都是客”。

父亲是奶奶的第二个儿子,他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时。父亲从小聪明好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取了中专,成为了一名电力工作者。父亲完全继承了奶奶“勤劳俭朴”的家风思想,他一辈子敬业工作,勤奋不懈,生活艰苦朴素,绝不浪费。一件工作服洗到发白还在穿,一双绝缘鞋穿到破洞还舍不得扔。

而我的母亲,一直在践行着“善待乡邻”的家风传统,现在母亲70多岁了,每天来家里打牌娱乐的老人总是络绎不绝,气氛热闹。我的父母也十分重视子女的学习,要求我们学生时期必须以读书为重心,后来我们三姐弟都从学校毕业后安排了工作。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我看到新住房的门后写了八个粉笔字:“大事认真,小事糊涂”。我知道这是父亲写的字,猜想这是父亲在自己的人生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新的家风思想。他勉励自己要豁达,不要太纠结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劳神费心。

如今我年过四十,像我的奶奶和父母一样,我衣着朴素,但绝不邋遢,也不需要那些华丽奢侈的物品来装点自己的虚荣心。我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从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电网工作者,一干就是几十年。我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好时代,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无忧,我的勤俭方式是使用与自己生活条件相匹配的物品,并努力减少物品的积压,与这些年社会上提倡的“极简主义”“断舍离”方向相通。

小时候父亲写在门背后的八个字“大事认真,小事糊涂”我也一直记在心上。工作、学习、家庭、身体健康是大事,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小事,自己心中要衡量清楚,区别对待,我想做一个努力上进,又能快乐生活的人。

而我的儿子现在也十多岁了,他同我、我的父母、我的祖母一样,穿着朴素,常常是一件黑T恤走天下。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说“学习的时候认真学习,玩的时候痛痛快快的玩”。“大事认真,小事糊涂”这个理念也得到了他的认同,对待大事要认真努力,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就享受。我的母亲也会教育我的儿子,吃饭的时候一家人要一起坐在餐桌前,夹菜时看好了再夹,不能随意翻菜挑选,那是不礼貌的。在我的支持下,儿子接受了外婆的教导,很多行为习惯养成得不错。

从我的祖母、我的父母,到我、我的儿子,“勤劳俭朴”“重视读书”“恭敬礼谦”等家风思想在一代一代地传承,也有许多隔代传承。并且晚辈在长辈的思想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与自己的领悟,进行了微度的调整或增补。

今天我思考家风传承这个主题时,有了新的想法。我要学习曾国藩,更加重视家风的传承,在同长辈和晚辈们一起探讨的基础上,把我们的家风文化重新进行梳理和总结,用书面的方式写下来。经常朗读,记在心上,提醒自己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工作生活,也让我的晚辈们有更多机会借鉴到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瑰宝。

责编:贺磊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