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老厅屋:岁月记忆与家风传承的交响
2024-12-05 09:10:01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贺磊 | 作者:王服从          浏览量:41203

我的家乡湖南双峰锁石西田村,曾是一座古朴村落,土砖黑瓦房屋紧密相挨,大小巷陌纵横交连。本村清一色王姓。在悠悠时光长河中,村庄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而那座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老厅屋,在梽木双江王氏第十三世祖王友芳后裔心中是最珍贵的宝藏,承载着许多的故事,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家族的传承。

这座厅屋,是家族中办红白喜事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可见证年轻男女喜结连理的幸福时刻,也可见证亲人离去时的悲痛与不舍。厅屋里曾弥漫着欢声笑语、祝福声、哭泣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家族生活的交响曲。那时,它是家族的中心,是亲情与情感汇聚的地方,是每一个族人心中温暖的港湾。

然而,时光无情地流逝,带走了老厅屋昔日的繁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屋附近的人们纷纷迁出别处建房,新房肯定另建有新厅屋;有的还在城里买房,开始了另一种新的生活。曾经热闹非凡的老厅屋,渐渐变得冷清起来,如同一位被遗忘的老人,孤独地伫立在原地。岁月的侵蚀也使其伤痕累累,那一处处瓦缝漏水,那一道道墙壁裂缝仿佛让他呻吟,摇摇欲坠的姿态让人心痛不已。这座曾经辉煌的老建筑,在风雨中显得如此脆弱,仿佛随时都可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据老厅屋墙碑刻记载,一九四二年,我们的祖辈曾对它进行过一次翻修,然而,几十年的风雨洗礼,或许是由于当时初建时财力有限,地基不够牢固,使得它再次面临危机。

在这个家族中,一位业余宗族文化研究爱好者王文斌,他怀着对家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主动站了出来。他深知老厅屋对于家族的重要意义,那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家族的根,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于是,2022年春,他号召大家集资整修老厅屋,并建立了讨论群来商讨修缮计划。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各种意见如层层波澜,冲击着这个看似简单的计划。

许多户人家认为自己已经搬出在外,有了自己的新厅屋,觉得没有必要再为老厅屋的整修花费资金。毕竟,在这个挣钱艰难的时代,要将老厅屋全修缮好需要一大笔钱,而在友芳公后裔中几乎没有一个财大老板或当官的,经济压力成为了横亘在大家面前的一座大山。但是,王文斌并没有放弃,他深知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就这样轻易丢弃。在他的眼中,这厅屋是家族的灵魂,是先辈们用一生践行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的确,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友芳太公以下的家族成员,虽然大多数是平民百姓,但却一直传承着勤劳俭朴的家风。在上世纪的记忆中,我们的祖辈们都是泥瓦匠,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块砖一块瓦地建造着生活。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寒风中辛勤劳作,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家族的幸福生活。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土地,依然耕田种地,在田野里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他们虽然平凡,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耕读文化的韵味,那是一种深深扎根于土地的平民文化,质朴而又坚韧。

在这个家族中,还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王百敖,他就像一部活着的历史书,为我们讲述着老厅屋曾经经历过的传奇故事。那是 1949 年10月1号新中国成立、举国欢腾同庆之际,湖南双峰衡宝战役正还未结束、在激烈进行。中秋前阴历八月十二(阳历10 月 3号)晚上,夜幕笼罩着大地,从永丰镇过湄水桥往花门石龙的解放军在天黑后,顺路到了西田村里宿营。这座老厅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发挥了不少的作用。许多解放军战士选择在厅屋里或周围宿营,一时间,西田老屋里充满了战士们的身影。而西田村的老百姓们,他们怀着对解放军的拥护之情,纷纷积极地送柴米油盐,为解放军提供帮助。这是一场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演绎,没有丝毫的犹豫,西田老村人民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有的只是人民对正义之师的支持与热爱。

王百敖老人回忆起那个时候,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那时他还是个 9 岁的小孩,懵懂无知却又充满好奇。他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在老厅屋的厨房煮粟米粥,那热腾腾的气息仿佛还在眼前弥漫。战士们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还送了一块粟米锅巴给他吃。那一块锅巴,对于年幼的王百敖来说,不仅仅是一块食物,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饱含着军民情谊的温暖。王百敖的父母也全力支持解放军,只要解放军有需要,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忙。三天后,战争结束,解放军为感谢还送给王百敖父母一顶斗笠留念,斗笠上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那顶珍贵的斗笠,王百敖家一直珍藏着。但在一次意外中老房屋倒塌,可惜那老斗笠被压得残骸全无了。

同样在西田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差不多同龄、七十多岁的王兵新,也有着一段与解放军相关的特殊记忆。那是他父母不止一次讲给后辈们的故事:也就在 10 月 3号解放军来到西田村的那个晚上,他出生了。命运似乎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将他与这段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那天晚上,解放军敲开了他家的门,向他父亲王玉生请求购买一些柴米,但一见这老百姓家刚生小孩,赶忙退出门。但王玉生毫不犹豫地帮助解放军。第二天凌晨天未亮,解放军需要一位熟悉地形的向导,年轻的王玉生再次挺身而出,带着解放军从西田村出发,经锁石坳抄小路往花门大圫里进发。在花门镇石龙山,解放军与国民党残部展开了激战,最终全歼灭了敌人,这就是衡宝战役中的石龙山堵击战。解放军一位领导为了感谢王玉生的帮助,同时也知道王玉生刚生小宝宝、生活艰辛,写了一张纸条给他,说凭这纸条可以向政府领部分工资。然而,王玉生却认为帮助解放军是自己应该做的,他不需要任何报酬,那张纸条也在后岁月中遗失了。也就是那时,他为刚出生几天的儿子取名王兵新,这个名字蕴含着对新中国刚成立这个特殊历史时刻的纪念,也铭记了那段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

据双峰县志史上记载,衡宝战役石龙山堵击战正是1949年10月4号那一天,而解放军行径也正是从永丰镇经湄水桥路过西田村再过锁石坳到达花门大托里石龙山围堵国民党残敌这条线路。这两则千真万确的故事,就像两把珍贵的钥匙,打开了家族历史中那段尘封的记忆之门。它们是西田老厅屋里王氏人为解放军默默奉献的有力见证,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家族先辈们的高尚品质,他们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尽管不是什么大功大德,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这情怀只默默奉献,与名利毫不相干。

在这些故事的感染下,在王文斌的坚持和努力下,家族成员们开始重新审视老厅屋的价值。大家渐渐意识到,这座老厅屋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它更是家族精神的象征,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那些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如勤俭持家、孝悌忠信、耕读天下、家国情怀,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消逝,我们有责任将它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于是,大家开始踊跃集资,为老厅屋的整修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场家族的行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怀着对家族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在整修的过程中,大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老厅屋的每一个角落,尽量保持它原有的面貌。那些虽褪色却依精美的雕梁飞檐被精心修复,那些青砖黑瓦被重新整理,地基重新加固。同时,为了让老厅屋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大家进一步扩大它的规模,让它能够容纳更多的家族活动,成为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块新添的木材、每一片新铺的瓦片,都融入了家族成员们的情感。老厅屋仿佛感受到了这份深情,它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那重新修缮后的身姿,更加雄伟壮观,它像是一位重获新生的巨人,屹立在西田老村的土地上,向世人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传承着家族的家风。

梽木双江王氏“……安邦定国,世远偕昌,传家之道,忠厚俭勤,敦本笃学,蔚起鸿文…”的辈份字表,如同老厅屋的灵魂,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是家族的座右铭,是每一个王氏族人心中的信仰。我们站在老厅屋前,仿佛能看到先辈们的身影,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默默奉献,耕读天下,在国家需要我们时毫不犹豫地贡献自己微薄之力,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些美好的品德。而我们,作为家族的后人,肩负着传承这份家风的使命。我们要让这些美好的品质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老厅屋的故事,是一部家族的史诗,它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永远的根。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根,传承家风,让家族的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永不停息地流淌。

责编:贺磊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