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审计局:倾心演绎驻村帮扶“接力赛”
2024-12-16 16:07:55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李娟 |          浏览量:32232

新双峰客户端12月16日讯(通讯员 王玖华 李坚持)“全村1850亩耕地,没有荒一分田;资新大米厂生产的绿色大米,成为市民的‘香饽饽’;80亩反季蔬菜基地,生产的秋辣椒走俏广东、湖北等省内外市场;整修一新的20口山塘,筑牢旱涝保收大堤;3个50千瓦光伏电站,支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财动脉’;招商引资引来的‘珠江制衣厂’,走出了家门口就业的特色增收之路。”来到花门镇珠江村,71岁的老党员陈大爷,夸起了驻村帮扶工作带来的变化,饱经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油稻基地现场(王玖华 摄)

珠江村是县审计局的乡村振兴帮扶村,从2021年实施帮扶,4年来,因年龄或工作需要等原因,已换了4批帮扶工作队了。2024年5月,新上任的帮扶工作队队长、村支书阳新良,带领2名工作队员,继承光荣传统,发扬优良作风,与村支“两委”一道,倾心演绎驻村帮扶“接力赛”,把民生实事办好,把惠民项目做实,引领乡亲们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入户调研乡村振兴工作(王玖华 摄)

该村共有27个村民小组656户2186人,其中党员40人。“自从帮扶工作队驻村以来,虽然工作队换了4批人,但他们帮扶的责任没有换,民生的担当没有换,服务的情怀没有换,理想的信念没有换。”村党支部书记赵资新,对工作队非常满意: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召开党员会议,加强党员素质的管理和培训,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两学一做”与党员积分管理。全村40名党员,建立6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积极发展新党员,壮大党组织队伍,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大棚秋辣椒喜获丰收(王玖华 摄)

“今年7月28日发洪水,全村珠江河两岸的100多亩农田被淹,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帮助农户扶正稻穗,清理水沟,排除隐患,减少灾害损失,还是党员干部好。”68岁的赵大娘,至今念叨工作队和党员干部的好处。

“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响应政府号召,种粮面积扩大了100多亩,达到800多亩,撑起全村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今年450亩双季稻,350亩再生稻,分别获得好收成,多亏工作队指导有方。”59岁的陈阳民,指着满垅翠绿的油菜,开心不已,这垅里的“油+稻”示范基地,收割后的早稻长出的稻穗,就是头季再生稻,再生稻收割后的11月,就是油菜的播种期,管理得好,亩产150公斤不成问题了。像陈阳民这样的种粮大户,共有3户,全村1850亩农田,被他们3户“瓜分”了,耕地抛荒成为过去的历史了。

珠江制衣厂车间现场(王玖华 摄)

步入珠江制衣厂,是另一番热闹的景象:缝纫机的嗡嗡声和女工们的欢笑声,汇成一支支和谐的劳动交响曲。“80后”的李菊花,望着车间里工作的姐妺们和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感谢之情油然而生:“我是隔壁村大石玉村人,生育4个孩子,老公是搞装修的泥水匠,负担重。今年11月,邵东陈老板通过村里和工作队招商引资,双方达成合作协议,由村里提供场地,利用撤并搬走后闲置的珠江小学,投资30万元,建起制衣厂,我也成为第一批工人,每天八小时制,按件计酬,大约每月有3000多元工资,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全厂共有40多名员工,大部分是本村和邻村5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破解了她们的就业难题,开辟了家门口就业的增收快车。”来自邵东的制衣厂老板李雄说道。实践证明,与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合作创办制衣厂这步棋下对了,这里环境好、风气好,是经商办厂的最佳选择,双方的合作将会越来越好,生意会越来越红火,驻村工作队功不可没。

一审:李娟

二审:欧阳亚辉

三审:刘郁鑫

总编:刘颂阳

责编:李娟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