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街道:返乡青年接好父母种田的“班”
2025-03-27 09:18:49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李娟 |          浏览量:16489

新双峰客户端3月27日讯(通讯员 王玖华)3月24日,一身泥巴的贺嘉伟来到育秧大棚,精心检查他的育秧“杰作”,望着一盘盘绿意盎然的秧苗,疲倦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整个连体钢架育秧大棚由12栋组成,每栋长32米,宽8米,间距4米,共3000多平方,耗资39万元建成的。”贺嘉伟的父亲贺春红,指着雄伟的连体钢架大棚介绍道,目前,设置大盘秧盘13000多盘,下种1500多公斤,可机插600多亩水田,还有20亩地膜育秧下种,预计4月中旬可人工移栽或机插机抛了。

“苦了嘉伢子,从3月上旬开始着手浸种育秧,连续干20多天没休息,体重减了10多斤,父母都心疼了。”62岁的退休干部李文祥夸赞道:“这个伢子不错,回家创业务实肯干,把父母种田的技术学到手了。”

现年29岁的贺嘉伟是永丰街道月龙村人,2015年高中毕业,在长沙办了8年的快递网点,每年有20万元的收入。“父母快60岁的人了,身体不健朗,种了一辈子田,也该歇歇气,享享福了。”唠起回家种田的缘由,贺嘉伟说:“趁着现在年轻,掌握父母种田的绝活秘诀,助力乡村振兴和粮食生产多种田,多产粮。”于是,贺嘉伟于2022年转让网点,接过父母的班回家种田了。

2024年8月份的一场暴雨,河边300多亩晚稻受损严重,嘉伟和父母救灾补损连轴转,最终减少了损失。2023年高温大旱,他跟着父母日日夜夜围着田边转,抽水抗旱白加黑,吃尽了苦头。一说起种田的艰苦,贺嘉伟感慨道:“一年360天,天天与田野打交道,秧谷下泥育苗移栽技术管理,一环套一环,来不得半点闪失。”

“种田是个技术活,管理是关键,如今儿子回家了,权力下放了,我也洗脚上岸,当甩手掌柜了。”贺春红说。

历经3年的摸爬滚打,贺嘉伟从一个白白净净的后生,变成了黝黑的农民,但身体更结实了。如今,父母的种田经得到了发扬光大,种粮面积从2016年100多亩增加到2024年的2500多亩了,尤其是“一季稻+再生稻+油菜轮作”模式,更是成为全县的品牌和全县有名的种粮大户。

一审:王宏毅

二审:欧阳亚辉

三审:刘郁鑫

总编:刘颂阳

责编:李娟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