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砍山炸水” 到 “养山护水”:水府庙上岸渔民的绿色转型之路
2025-07-17 09:29:48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李娟 |          浏览量:12776

新双峰客户端7月17日讯(​通讯员 周伟华)七月,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双峰县杏子铺镇水府庙水库的黄桃林里已飘荡着欢声笑语。70 岁的万光荣站在竹梯上,断了拇指和食指的右手稳稳攥着竹篮,左手的剪刀 “咔嗒” 轻响,一颗黄澄澄的果子便落进篮中。树下,来自长沙的游客正举着手机拍摄这一幕,镜头里,老人古铜色的脊背与身后碧波荡漾的水库、远处青翠的雷打山构成一幅鲜活的画卷。

“今年光黄桃就能卖 120 万,再加上农家乐,日子比蜜甜!” 万光荣咧嘴笑时,断指在阳光下闪着光。谁能想到,这双手曾握着斧头劈砍山林,攥着炸药搅浑碧水,如今却成了守护绿水青山、端稳 “生态碗” 的见证。

在水府庙水库这片国家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像万光荣这样的 3200 名渔民,用四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 “向山水掠夺” 到 “与山水共生” 的蜕变。

靠山吃山:斧锯声里的生存困局

20世纪70年代的水府庙库区,群山褶皱里藏着连片的贫困。因修建水库,村民的房屋田土被淹,只能移居半山腰,每人分得的耕地不足一分。“锅里能看到人影,孩子饿得直哭”,万光荣至今记得,那时全家人靠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度日,红薯和野菜是餐桌上的常客。

为了活下去,村民们把目光投向了身后的大山。“砍树换钱,打猎填肚” 成了无奈的选择。每年冬天,鹰嘴岩的山林里便回荡着斧锯声。十七岁的万光荣跟着父亲钻进密林,板斧劈在马尾松上,松脂顺着斧痕渗出,黏在掌心结成褐色的痂。“要找碗口粗的,树皮越厚越值钱,能给妹妹换学费。” 父亲的话混着寒风钻进耳朵,少年的胳膊抡得发酸,木屑溅进眼睛,疼得直流泪。

一棵长了二十年的松树轰然倒地时,整座山都在颤抖。树冠砸断灌木的脆响、扬起的遮天尘土,与父子俩下山时哼的山歌形成刺耳的对比。万光荣数过,那个冬天他们砍倒了300棵松树,码成的木材堆比两层楼还高,而山梁上的秃斑却像 “被剥了皮的癞痢头”,在白雪覆盖下触目惊心。

比砍树更危险的是打猎。雪地里的野兔脚印像一串省略号,指引着村民扛着土铳进山。万光荣曾亲眼看见同村的李老三为追一只受伤的麂子,从鹰嘴岩摔下,断了的腿骨像干柴般戳出裤管,惨叫声惊飞了整窝寒鸦。“那时山林里的野鸡、麂子越来越少,树桩却越来越密,像大地溃烂的伤口。”

直到1985年封山育林政策落地,镇干部带着树苗进山时,万光荣摸着比筷子粗不了多少的杉树苗,手掌被树皮划出血。“再砍树,就剁了这双手!” 他对着光秃秃的山梁发狠,却没料到,生存的压力很快将村民推向了另一片战场 —— 水库。

靠水吃水:炸药声中的生态之痛

斧声渐歇,水府庙水库的水面却开始弥漫火药味。20世纪90年代,随着山林保护收紧,库区渔民转向 “靠水吃水”。万光荣划着自制的小木船,船头的铁皮盒里装着炸药块,清晨的薄雾中,硝石味与鱼腥味交织成独特的气息。

“轰!” 炸药包在水中炸开,直径五米的漩涡掀起巨浪,白花花的鱼群像雨点般落进船舱。最大的草鱼足有成年人的腰身粗,妻子将鱼剖开洗净,或制成火焙鱼,赶集时能换些油盐钱。但炸药不认人,1998 年那个闷热的夏日,导火索好像熄灭,万光荣弯腰查看的瞬间,掌心的炸药包轰然炸开。“眼睁睁看着拇指和食指像烧焦的木柴飞起来,血染红了半条船板。”

村医给万光荣包扎时,语气里满是侥幸:“保住命就不错了,老刘炸掉了整条腿,现在还在轮椅上呢。” 可即便如此,为了生计,炸鱼的闷响仍在水库回荡。直到鱼越炸越少,连虾米都难见踪影,渔民们又想出了新办法 —— 网箱养鱼。

一笼笼网箱沉在水面,像水中建造的楼阁。万光荣的网箱里养着草鱼、鲢鱼、鳙鱼,一车车饲料和鱼药投进水里,很快,水面浮起绿乎乎的泡沫。2010年夏天,水库彻底 “罢工” 了:成片的死鱼翻着白肚,恶臭味顺着风飘到十里外的镇上,连卖包子的铺子都得关门。万光荣蹲在网箱边,看着泛着白沫的水面,第一次感到心慌。

生态的警钟早已敲响。水库水质从 Ⅱ 类降至劣 Ⅴ 类,周边山林的水土流失加剧,曾经清澈的水库变成了 “酱油场”。2015年,杏子铺镇开展生态环保专项整治,执法队的船在水面排成队,逐一拆除网箱。万光荣蹲在岸边抽旱烟,看着自家的网箱被钢钩拖走,网眼里还挂着几条死鱼,心里空落落的。

“老万,去学种黄桃吧,政府请专家免费教,还发补贴!” 村干部递来的香烟点燃时,火星在他眼里亮了一下。

养山护水:桃香里的新生之路

黄桃树苗栽下去的第二年挂果,第三年就批量上市了。万光荣学得格外认真,剪枝时总把专家的话嚼碎了记:“斜着下刀,留三芽,别伤了花芽。” 他的断指捏不稳剪刀,就夜里拿柴禾在地上练,直到切口比专家剪的还齐整。施肥不用化肥,背着农家肥往地里走,绳索勒得肩膀生疼,却笑:“这肥才养树,跟咱小时候吃娘的奶似的。”

2019年第一次丰收,黄桃堆在院里像座金山。万光荣蹲在路边守着,见人就递:“尝尝,不甜不要钱。” 一位游客拍了视频发朋友圈,竟引来县城的采购商。如今,他在女儿指导下不仅学会了开直播,还在桃林旁开了农家乐,灶台上炖着自家塘里养的生态鱼,游客坐在桃树下吃桃,汤汁顺着下巴流,他就递上毛巾:“慢点儿,管够。”

万光荣的转变像颗种子,在库区生根发芽。溪口村的小年年流转了50亩山地种羊肚菌,褐色的菌子像小伞,被装进精致礼盒销往长沙,顺丰冷链车三天两头来;双源村的成爱军把渔船刷成白蓝两色,还办起了旅游公司,游客躺在游船上看星星;渔船民宿边的湖面上,橡皮艇载着尖叫冲过险滩,溅起的水花打湿了两岸芦苇,惊起的白鹭掠过水面。

最热闹的是每年三月的 “桃花嘉年华”。黄桃树下搭起舞台,民谣歌手抱着吉他弹唱,湖心岛上的星空露营地扎满帐篷,稻田里的摸鱼大赛引得孩子尖叫。去年国庆,十万游客涌入库区,二十公里环湖公路堵得水泄不通。“现在卖的不是黄桃,是山水画卷!” 万光荣站在观景台上,望着碧波荡漾的水库,远处的鹰嘴岩已长满茂密的杉树,青得发翠。

生态的账本越算越清:水库水质恢复至Ⅱ类,能见度达3米,白鹭、白鹇、野鸭等鸟类增加到130余种;库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不足3000元,增至2024年的2.8万元,黄桃、民宿、旅游等生态产业带动 3200名上岸渔民发家致富。

夕阳把库区染成金色时,万光荣坐在农家乐门口,给孙子孙女看手机里的老照片:1976年的鹰嘴岩树桩林立,2010年的水库漂着死鱼,2025年的桃林金黄压枝。“爷爷这双手,以前砍树炸鱼,现在种树迎客,这就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远处的黄桃林沙沙作响,水库的波光里,白鹭正掠过水面,翅尖划开的银弧,像给这段绿色转型史,画下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每当朝霞染红东方,万光荣和一群上岸渔民会行走在山林里、河湖边,手臂上戴着的 “护林志愿者” 和 “巡河志愿者” 的红袖章特别醒目,他们的身影映照在青山绿水间,织成了一幅绿美的生态画卷。

一审:王宏毅

二审:欧阳亚辉

三审:刘郁鑫

总编:刘颂阳

责编:李娟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