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
为了让群众不被电信诈骗
各种公众号
不断推送着各类防范知识和技巧
小编也不例外
避免群众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进入骗子的腰包
为了不让群众感到宣传形式的单一
全国各家平安系列公众号都是绞尽脑汁
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推送文章
有漫画版的
有防范小视频的
(点击即可观看视频)
但是,到公安局报案被电信诈骗
的群众还是不少
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
一是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
(警察要做的就是这件事)
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骗子要做的就是这件事)
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们要和骗子斗智斗勇
现代诈骗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诈骗团伙就是个小团伙
一群人成天打电话,能骗几个是几个
但是在看过许多身边的真实案例后
你会发现
你曾经认为可笑幼稚的骗局
真的分分钟都有身边的人在上当
诈骗
远远比我们想象中高级得多
也可怕得多
许多看似能够轻易识破的
你觉得很幼稚的诈骗手段
却被犯罪分子屡试不爽
其中很大的原因
就在于骗子利用了人类两大心理软肋
——贪婪和恐惧
其次
电信诈骗
是一个严密的有组织的诈骗集团
他们逐级分工
层层攻破受害人心理
实施诱骗
本来小编要推送一些防范类的文字或者视频
可是,转念又一想
如果不能把防骗的意识装进群众的脑袋里
那发布再多的防范类知识
还是不能引起一些人的重视!
今天这期内容的灵魂一问:
电信诈骗:我们为什么会受骗?
37岁的陈某科,出生在海南儋州,
他本是积极向上的青年,却因为要在短时间内“赚大钱”,走上了电信诈骗之路。
他由提醒同伴“不要骗得太多,不要把卡里的钱都骗了”,到后来麻不不仁,胆子越来越大,最后锒铛入狱。
陈某科的故事是新型网络电信诈骗分子的典型,通过陈某科们的故事,可揭露电信诈骗的手法,寻找被骗者共有的弱点,为全社会做好防范电信诈骗提供参考。
01
“失意”成为入行的借口
陈某科出生在农村家庭,自小学习成绩优秀,是家人的骄傲。大学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2012年,他和妻子回老家创业,发展得很不错。·
2013年,一远房亲戚称有渠道买到经济适用房,陈某科发动亲友凑了27.6万元给他,谁知该亲戚卷款跑路了,陈某科因此欠下一屁股债。失意的陈某科迫于生活压力,决定铤而走险。“第一个小孩当时差不多出生,生活压力很大,而且别人又催还钱。”
陈某科说,他的同行都是年轻人,心态浮躁,想着在短时间内赚大钱。“他们觉得做这个轻松,随便在网上就可以买到相关资料,且都是通过电话网络联系的,大家互相不认识,觉得比较安全。”他们与陈某科相似,有些学过知识,有些懂得网络,想着轻松挣快钱,“失意”的借口,让不少人陷入电信诈骗的泥潭。
02
行骗者与受骗者的心理战
加入团伙后,陈某科被安排从最简单的接听电话做起。他跟着一名“师傅”学习,在一旁观察如何与被骗事主聊天,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取得被骗事主的信任。
陈某科专门研究的是中奖信息诈骗,告诉被骗者被抽中为幸运观众,可以免费获得价值昂贵的电子产品。“利用被骗者的贪心,引诱被骗者转账一定数额的个人所得税等等。”
在陈某科看来,诈骗其实就是一次双方之间的“心理战”。在观察“师傅”打电话一个月后,他尝试了第一次行骗。“由于我说话不够肯定,基本是没人相信。”陈某科说,此时,销售经历给了他启发。他开始编制各种理由,获得被骗者的信任,并很快尝到了甜头。那次,被骗事主是个不够坚定的“理想对象”,起初他也怀疑陈某科,但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陈某科抓住事主反复不定的心理,杜撰了不同的借口,最终“攻破”事主的防线。被骗事主向陈某科的账户汇了1000元,陈某科分得800元。
起初,每当看到一些受骗者家破人亡的消息时,陈某科还会好心地提醒同伴“不要骗得太多,不要把卡里的钱都骗了”。陈某科曾经在被骗的初中女生的哀求下,将得手的2000元又悉数还给女孩。“后来麻木了。”陈某科在诈骗的路上越陷越深。
03
“工具”均从网上购买
不久,团队“老板”因违法被抓。已尝到甜头的陈某科开始组建自己的诈骗团队。他自学网页制作,制作了用于行骗的假网页。他在网上找到负责售卖电话号码的人、负责接电话的客服以及专门取款的人。
购买好电话号码,陈某科将号码和事先编制好的中奖信息发给在网上找好的“量商”。所谓“量商”,就是发送信息的中介,由他们将中奖信息发送给这些电话号码的机主。“量商”发送1万个电话号码收费1200元。只要有一个机主上当,这1200元很快就会赚回来。这样稳赚不赔的生意,正是不少人走上电信诈骗的原因所在。
为躲避追查,陈某科基本不会自己露面。一张电话卡只使用一次,打完一个行骗电话后,他们会马上丢弃,而用来接收被骗者汇款的银行卡也是在网上购买的。
“这些卡都是在网上买的,一般带优盾的银行卡要3000多元一张,不带优盾的一套5张,3000元到4000元不等。”所有的“工具”几乎都是在网上购买的。
一些事主以为真的中奖了,打电话询问时,陈某科会安排另外的客服,一对一引事主进入“套路”。如果事主相信了,客服会指导事主将款项打到一个指定账户,负责取钱的人会马上将卡里的钱取出。
04
“侥幸心理”是致命的缺陷
“我自己也收到过这样的中奖信息,我都不相信,难道还会有人相信吗?”陈某科说,他也曾收到过类似的中奖信息,但被他马上删除,觉得发信息的人很傻。但深入到这行后,他发现,被骗者的“侥幸心理”是致命的缺陷。
“不少人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可以‘拿小钱博大钱’,例如花几百元就可以返现、得到苹果手机、手提电脑等贵重的电子产品,即使这几百块被骗了也无所谓。但他们没想到,一旦几百元汇出去了,他们就已经陷入了行骗者的圈套中,接下来就会被骗更多的钱,到后来受骗者为了拿回之前汇出去的钱,又会上当再继续汇钱,就这样一步步被吃牢。”陈某科说。
小 编 多 唠 叨
或许你到现在还觉得自己还算聪明,不会被骗。
但,那些被骗的人,都是笨的人吗?
不,很多上当受骗的人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教师等职业的人。
被骗了,不是因为他们笨,而是因为骗子是团伙作案,且具有较强的反侦察能力,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
一旦你表现出稍稍的动摇,他们就能撬动你的突破口。
他们甚至会根据年龄,来设置不同的骗局,实现骗术上的“私人订制”:
60后(包括60前出生的人)和70后,最容易遭受金融理财的诈骗。
80后最容易遭受赌博博彩,信用卡,身份冒充诈骗。
90后最容易被虚假照片,保证金和网游交易诈骗。
而这三种诈骗,均有隐私泄露的原因存在。
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真的没怎么注意过自己的信息是否泄露。
美团,淘宝等网络购物就不必说了,商场活动,要你签名领礼品,你是不是立马就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网上参与抽奖,你是不是很快就将自己的微信号码和头像泄露了出去?
但其实,这些都有可能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一些可趁之机。
那么,我们如何防范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几条小建议:
1.未知链接不点开,陌生号码不要轻信,转账汇款要核实;
2.保护好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不轻易示人;
3.网上银行操作时,最好手动输入密码,虽然麻烦,但是相对安全;
4.开通账户提醒,一旦发现资金有异常流动,立刻打电话冻结;
5.单独设立小额银行账户,防止大额资金流动;
6.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就算金额不大,也要立刻报警,不要觉得丢脸,要知道,骗子就是利用我们这种“爱面子”的心理,而肆无忌惮地行骗。
骗子们也要冲绩效,凡事多留个心眼,才能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责编:戴戈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曾超群赴双峰县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2025年省文联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基层文联骨干专题培训班在双峰举行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与双峰县人民政府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王文红检查消防安全和防溺水工作
王文红主持召开2025年双峰县人民政府第8次常务会议
“娄超”燃动双峰:以球会友 “足”够精彩
“娄超”双峰“第二现场”:大屏前的观赛热
图集 | “娄超”燃动双峰
下载AP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