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 好家训”书信展播(七十三)——五仁月饼的传承
2022-10-24 11:10:40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 编辑:戴戈 | 作者:          浏览量:19206

孩子的来信

敬爱的爷爷:

夏去秋来,中秋将至,夜空中的银钩不知何时已经变成了白玉盘的月亮,云上的月亮会比地上的月亮更亮吗?窗外月光如水,铺洒一地清辉,窗内的五仁月饼却好像失去了去年的可口。您念旧,您从苦难中熬过来,您说,不管市面上争奇斗艳的月饼包装多么华丽,味道多么别出心裁,祖宗最传统的根不能忘,撒上一层炒得喷香的白芝麻和果仁,轻轻掰开,混杂着酥脆的花生仁和红色绿色的辣椒丝,还有甘甜的枸杞,自制的猪油烙得两面金黄,这就是您最爱吃的五仁月饼,也是您从小教会我认识的第一种月饼。

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想吃月饼要走过很远很远的路。每逢中秋前几天,秋风乍起,桂树飘香中我们爷孙俩轻装上阵,山高路远,每一座山、每一座村庄化作您口中肆意指点的江山。那些年砍过的柴、挑过的担子甚至是见过的战争,那些我所不曾见过的时代像一张皱巴巴的油纸缓缓展开,似乎连边角都泛着斑驳的枯黄,但是它们却承载着一股子厚重的韵味,长辈们以苦难作为拼搏的动力,直到年老时他们还可以向我们骄傲地抬头,谆谆教诲稚嫩的后辈们:“所以说啊,想要幸福就要奋斗。”

您带着我走街串巷,一直走到湄水桥下。直到如今,我还记得进入作坊时,扑面而来的是弥漫着整个房间的香味。平常我在冷却的月饼上并没有闻到过这种香味,我问您,爷爷,这是什么味儿啊,您说,是我们的月饼烤好喽。五仁月饼从制作饼皮到制作馅料,做法都是很简单的,它坚守着中国甜点的中国特色,不含黄油缠人的甜味,也不存在打发等西方技术的繁琐,只是因地制宜地用中国人土地上最平凡普通的农作物填饱自己,鼓鼓当当的都是好料。而这些朴素到有点“过时”的内馅在今人看来或许不屑一顾,但七八十年前,万千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的祖祖辈辈闹过饥荒,也曾哽咽着啃食着树皮与泥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流过一代代人的血与泪,坚守与奋斗像是无形的鞭子抽打着转动不息的历史陀螺。我看着您用宽厚的肩膀和扎实的竹扁担挑起月饼和粮食,繁茂的杂草上朝露已晞,绰绰约约的影子虚幻地亲吻着您卷起的裤脚上的泥点,山儿不动,水儿微响。

时光不解催人老,黑发在荡漾的岁月中生出了白色。您的言行与一生不也正是像一颗陀螺吗?生逢其时担重任,年轻时一心为提高村里的生产力,您磨破了多少双鞋;中年时成为赤脚医生,您用脚步串起生命与健康的桥梁;年老后为了不给家庭造成负担,您顶着高血压高血糖抢着租田。我想着,正是因为有您这样的人,我们的祖国才从那个苦难的岁月一步一个脚印走稳了。您就像沉默的五仁月饼,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好似格格不入,却滋养着文化的根系。您文化程度不高,幼时学习的时间都用来给家里做工补充生计了,您不会讲什么大道理的家训,行动永远是最有说服力的,每一件事都应该是努力奋斗过的、不留遗憾的。您身上也有着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比如典型的大男子主义,但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已经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从您流向我,生生不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就像海面上鼓动船帆的强劲之风,推动后辈向着真正崇高的精神进发,培养高洁的道德品格。而家训则如同催促前进的理性之鞭,鞭策后来者朝着有意义的生命理想奔跑,领悟辽阔的人间大义。古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今有您言传身教的“五仁月饼”,为幸福而不断奋斗,这是无声的家风家训,这会镌刻在我们这一代子子孙孙的血脉之中,随着民族的发展延续,奔涌于时代精神之河,汇成人文汪洋。

我想晒晒今夜的月光,有月光的温暖,心的温度,您含笑的眸,如此甚好。

孙女:陈旗

2022年9月10日


主办单位

双峰县妇联
双峰县教育局
共青团双峰县委

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双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责编:戴戈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bm@ldsf.com.cn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