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作家》电台栏目第二十三期 | 文士明:童年的“百草园”
2023-12-01 15:28:51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 编辑:戴戈 |          浏览量:51779

名人故里品书香,红色热土写传奇,双峰有故事,山水皆文章。这里是双峰本土文学节目《双峰作家》。

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海霞,您正在收听的是由双峰县作家协会和双峰县融媒体中心FM88.8双峰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创办的公益文化类栏目《双峰作家》。

今天《双峰作家》栏目将和大家分享的,是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文士明老师的一篇散文《童年的“百草园”》。文老师网名文明之士,是双峰县青树坪人,他不仅散文写得好,古体诗和论说文也很出彩。文老师常在双峰作协群里分享自己的文章,他的散文文笔优美、内容丰富、意味深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下面请听众朋友们同我一起来欣赏这一篇:



童年的“百草园” 
文士明

鲁迅先生曾经很怀念他儿时的百草园,我童年时也有自己的“百草园”,那是我家祖屋后面的园子,也许它没有鲁迅笔下描述的那种堂皇和神秘,但同样充满着无穷的野趣。

园子不大,在一片赏心悦目的勃勃生机当中,略显得有一点荒凉,东头有两间曾用来养猪养牛的空房子,以及一间用来存放闲置物什的长杂屋,杂屋前的地面依稀能够看到被拆房子的石基,给园子增添了几许沧桑感。园子南头长着几棵大树,记不起是什么树种,只记得它们高过屋顶,枝繁叶茂,洒下一大片浓荫,树上栖息着一些不知名的小鸟,其中一棵高处筑了个鸟巢。园子西南角距围墙不远处有个小池塘,水面覆盖着浓密的浮萍,四周岸边及围墙脚下生长着一丛丛的野草,不时开放着各种颜色的野花。北头几畦菜地,栽种着四时的瓜果蔬菜。园子中间是一块用三合土结过的土坪,西边延伸到围墙的后门。

大人们不常到后园来,通常情况下他们也不会干预我们在园中的活动,所以,后园成了自由天地,任我和小伙伴们为所欲为,尽情玩闹。我们玩的形式和方法各种各样,大致分“文”、“武”两道。文者,寻花摘草、喂蚂蚁、寻蟋蟀、抓蜻蜓、钓青蛙、“摆灰饭”、过家家,还有打弹子、“跳房子”、跳绳、踢毽子、捉迷藏、丢手绢等常玩的游戏。武者,爬树攀墙、摔跤角力、舞刀弄棒、打土坷垃仗等。只要不是风雨雪霜天气,我们都会在园子里欢闹,玩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常常忘记回家吃饭或休息的时间。

杂屋中若是堆放了谷糠或麦秸,我们便从它的二楼放下一块长木板,鱼贯滑下,名曰“坐汽车”;或者直接往下跳,名曰“空降”。玩得更多的是将人分成两组,人数少的一方站在谷糠或麦秸堆上面,另一方则从地面往上冲,想方设法将对方的人拉下来,对方则可以防御,往下推人,以把上方的人全部拉下为胜。我们将这个游戏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解放台湾”,后来逐渐被推广,一直到六十年代初期,镇上的孩子们都爱玩这个游戏。

从园子后门出去,是乡间常见的青石板小路,路两边各有一个大池塘,碧水清波,红荷绿叶,锦鳞漫游,花鸭浮水,分明是一道看不厌的美景。过了池塘后石板路分成三岔,往左拐通向进街道的小胡同,往右拐和向前则通往乡村。我与小伙伴们常靠着围墙架上短楼梯或搬来桌凳,站在上面向外眺望,谓之“观赏”。绿的树,绿的草,绿的庄稼,远处青山,近处碧水,在蓝天白云下凝结成一首诗、一块织锦,尽显秀丽壮美。让幼小的我们看得入神,想象联翩。

有时围墙外有其他小孩经过或走近来,大家不分生熟,隔墙呼答应和。但也有可能在言语上产生不合,甚至引发争执。于是便演变出来一种新的游戏,即以墙为界,双方一争输赢。也有“文”、“武”两种方式:“文攻”即只打嘴巴官司,各以自己的特长优势,例如拥有新玩具、新的小人书乃至学到的新知识、听到和看到的新见闻去压倒对方,常导致互相攻击,争吵对骂,最后不了了之;“武攻”则是以木棍竹棒隔着围墙交战,偶尔动用小土坷垃对阵。不管是“文攻”还是“武攻”,都玩得比较文明,双方都很克制,不致于引起“残酷斗争”。下次在别处相见,老相识般执手而笑,不少人还成了好朋友。

我喜爱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热闹,也喜爱一个人在园子里徜徉。此时,除了虫叫鸟鸣之声外,园子里十分幽静,那些小生灵的声音,反倒增加了一份空寂,仿佛远离尘世,竟至于生出飘渺虚幻之感。

倘在春日,我喜欢卧在草丛中,阳光暖暖的照着全身,清风软软地轻抚着脸,眼前野花款摆,蜂飞蝶舞。花的清香,草的清香,泥土的清香,醇醇地流进鼻翼,通体舒泰极了,慢慢地贴着草茎睡去,常常要在大人们的寻觅下才醒过来。若在夏天,我爱坐在树下浓荫里,听池塘中的蛙鼓,听树上的蝉鸣,或拿一根母亲纳鞋底的粗线,缚一段蚯蚓钓鱼,缚一团棉花钓青蛙。晚上,我常独自去后园捕捉萤火虫,装在小玻璃瓶里,然后回到黑黑的房间,看着那一闪一闪的光。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回园子里,有时几只萤火虫死了,便要懊恼好一阵子。

秋日天高气爽,正是收获季节,从园子里可以欣赏到田野间热闹繁忙的景象,农人的山歌由远处传来,如闻天籁。随着秋深,园中的草木日渐凋零,一阵金风吹来,微黄的树叶纷纷飘落,在地面翻滚奔逐着,然后静静地躺在地面,或者悬挂在枯藤缠绕的瓜棚间和菜畦中光秃秃的辣椒树上。天空有雁群飞过,缓缓的,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时而几声悲鸣,仿佛在感叹岁月的易逝和旅途的艰辛。我看得呆了,雁阵虽早已消失,仍觉得它的鸣叫在苍穹中回响,那么悠长。秋色为何勾不起丰收的喜悦?却令人牵肠挂肚地想起春燕的呢喃,夏蝉的长吟?为何这秋实偏偏要同萧瑟连在一起?为何中秋的圆月银辉、香桂艳菊总是敌不过露冷霜冻而匆匆来去?

我整日在后园中徘徊,像个大人般寻思,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些。记得正是这个时候,我对二十四节气产生了兴趣,成天在园子里读呀、背呀,从“正月立春雨水”到“十二月小寒大寒”一气呵成,在诵读中获得了某种感悟和震撼。

寒冬腊月到来,后园就不常去了,冷风中的园子似乎总是在微微颤抖,在那儿站立一会儿身体就好像会失去平衡,只得赶快跑回屋子里。下雪则不一样,我们欢呼着来到后园,堆雪人,打雪仗,把板凳翻过来坐在上面滑雪,手冻僵了也不感觉冷,雪下得越大我们玩得越欢。有一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形成了罕见的冰冻,园中的池塘结了厚厚的冰,我们便改为滑冰。那几天园子里格外热闹,我们也玩得特别痛快。童年时的冬天,我总是盼望下雪,那是我和后园的亲密约会。

后来,我家搬离了祖屋。记得在搬家之前,后园的围墙突然坍塌了一处,缺口虽然不大,却破坏了园子的整齐和美观。行人从墙外经过,站在缺口处探头探脑,让人浑身都不自在。我一直盼着修复而不得,好几次难过得哭了。我可爱又可亲的“百草园”啊,你果真已经年老了吗?还是你想给我们一个离别的预兆?当你破坏了自己的一部分身躯时,当你看到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你时,你叹息了吗?你哭泣了吗?

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每每忆起你,我难忘的祖屋后园,想到你的可爱,想到你带给我的快乐和幸福,在永恒的激动甜蜜中,总是会包含着些微不可排解的遗憾。




好的,听众朋友们,今天的文章就读到这里了。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从小读到大,百读不厌,而文士明老师的这篇《童年的“百草园”》,对我们双峰人来说,更多了一份家乡景致和人物的亲切感。“跳房子”、“摆灰饭”(双峰话)是大家小时候都玩过的游戏吧,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打闹嬉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玩法,而节气更迭、景色变换,却激起了一个小朋友心中的惆怅与思索,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听众朋友们,以上就是今天的《双峰作家》栏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收听。我们栏目每周五晚上8点首播,每周日晚上8点以及周一、周三中午12点重播,欢迎大家关注、期待。本期节目编辑王海霞、谢阿琳,监审彭璀铌、曹乐乐,监制刘颂阳、胡柳莲。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本文配图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男,双峰县青树坪镇人,双峰作协顾问。毕业于兰州大学哲学系,退休前在长沙理工大学任哲学副教授。从小喜爱文学艺术,热衷并擅长文学写作,偶有散文、古典诗词作品见之于报刊。在博客上写作,共发表以散文、论说文为主的各类文章一百余篇,近一百万字。代表作《文士明博客文集》两集,专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试析》等。


END


责编:戴戈

来源: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